該立庫的單巷道中同時設置多臺堆垛機,運用先進的同步協調控制技術使其在各自獨立的作業中互不干涉。巷道內的堆垛機為上下兩層結構,同時作業,其入出庫處理能力可達2200箱(盒)/小時。同時它也是集存儲、輸送、分揀于一體的新型配送系統,完全實現了分揀、集貨等環節的自動化。其中,分揀系統采用了立體化的三維布局,與以往的平面布局相比,既節省空間又節約了人力。
第三代物流機器人
第三代物流機器人實現了從自動化到智能化的轉變,它們由移動車體、機械臂和機械手組成,具有高度自主性,能夠完成多種功能如物體識別、抓取分揀及運輸,在效率和功能上遠超第二代,可滿足智能物流對于設備高柔性自動化的需求。
全方位傳送帶分揀系統
以往的傳送帶只能按固定的路線傳送物品,并且對物品的形狀規格也有要求,這顯然無法滿足柔性、智能化的生產物流要求。市場上推出的全方位傳送帶,以互鎖方式相互交錯,由全長銷桿組裝在一起,可以實現物品在傳送面上全方位的移動,彼此之間可以互不干擾,同時通過箱子上的RFID可以替代人工揀選,大大提高了物流作業效率。
AR智慧物流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分揀工作人員戴上AR眼鏡,可以直觀看到商品的質量、體積等各種信息,進行快速分揀。系統會指導工作人員按照最優路線行走,迅速找到貨架上的商品,并進行掃描。之后,AR眼鏡還能幫助工作人員迅速地完成質量檢測、包裝等工作。這樣的系統對于多零件、個性化的產品定制化生產有很大幫助,可以實現智能化。
手持式智能讀碼器
各種條碼已經廣泛地用于工廠,快速并且準確地識別條碼信息有助于加快物流智能化。行業中推出的基于圖像的ID讀碼器,可對具有不同大小、質量、打標或印刷方法的直接部件標識、二維碼以及一維碼進行解碼。通過配備高級液態鏡頭成像系統和柔性照明技術,它能夠解碼各種各樣表面上最難以辨別的直接部件標識。配備以太網通信和工業協議,可輕松集成工業自動化設備,能夠快速、高效地執行安裝和維護。同時,配備現場可交換通信模塊,通過一個讀碼器可以滿足客戶特定的以及不斷變化的通信需求。
五、智能物流落地的幾點建議
智能物流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將配合智能制造徹底改變生產方式。但是在落地的過程中,特別是在中國,除了技術層面的壁壘,仍然有諸多挑戰和難點需要克服。對此提幾點落地的建議以供參考。
1.重流程
在智能物流的落地過程中,流程再造和優化是重中之重。國內企業常常不重視流程方面的分析,而更愿意投資昂貴的設備,但是投資硬件并不能讓企業直接找到流程上的不足,只有持續不斷進行流程優化,才能把企業內部不合理的東西深挖出來,通過兩化融合實現智能制造。
2.重規劃
在智能物流落地方法上,企業需要制定相應的智能物流戰略,根據愿景制定相應的行動計劃,由此確定整體發展路徑。以寶馬萊比錫工廠為例,其外觀猶如一把梳子,這樣的造型是為了物流便利性。通過運送不同零組件的貨車直接開至離裝配線最近區域,這樣部件進廠后可直接送至相應工位,實現生產和供應JIT。反觀國內的工廠往往方方正正,卻并不有利于物流。
3.重標準
目前,我國政府對于兩化融合、《中國制造2025》非常支持,許多企業大力度地投入研發,希望立起行業標桿,在下一個工業時代中成為弄潮兒。但在把項目做大做強前,企業需要關注相應標準的制定,強調國家級標準的重要性。當前的工業4.0標準尚未完全清晰,行業不僅要重視國際方面的進展,也要加強國內物流標準化建設,比如集裝單元標準化、通訊協議標準化。這些看似小的問題如果得不到解決,不僅降低了物流效率,也極大阻礙智能物流發展。
4. 重數據產權與安全
未來的經濟是數字經濟,未來的社會是數字社會。在推動智能物流落地的過程中,企業應當數字化所有流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去控制和優化流程。而這將使數據變得至關重要,數據成為新一代的“石油”,誰擁有數據,誰就占據了主動權和話語權。當如此多的數據被產生,并且成為一種稀缺資源時,大數據產權和數據安全是不可避免的問題,這需要有完善的法律和技術手段去保護。
商務部特聘物流專家、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副會長
王繼祥 男,1963 年 5 月生,河北豐南人,教授 / 研究員,商務部特聘物流專家。現任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副會長、北京易流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華夏物聯網研究中心主任、《物流技術與應用》雜志常務副主編。
主要社會兼職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聯網專業特聘教授、山東財經大學物流專業兼職教授、中國電子學會物聯網專業委員會物流領域組長、北京車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中國物流學會常務理事等。
王繼祥是中國軟科學學會、中國生產力學會、中國金屬學會的高級會員。共發表各類研究論文 90 多篇,完成各項研究報告與咨詢報告 60 多篇,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冶金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各項獎勵 30 多次,有四項成果通過部級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