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統倉統配等共同配送模式柔性化和智能化特征不強,不同模式切換困難。目前,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圍繞著渠道共配和產品共配,城市共同配送創新向著智慧共配方向發展,通過大數據、互聯網和GPS相結合,可以即時集成區域內訂單需求,智慧生成最優共配路徑,做到實時共配,隨機共配,全面共享城市物流配送資源。
智慧化共同配送企業,往往并不擁有車輛和倉儲資源,企業核心資產就是智慧化共同配送軟件和平臺,其發展路徑一般是:
(1)鏈接:建立互聯網平臺,實現配送資源鏈接。包括鏈接社會上擁有運力資源的企業與個體司機,建立運力資源池。
(2)規范:對加盟司機和車輛進行技術培訓和規范,建立運力單元標準化的管控規則,規范作業流程,建立流程標準;
(3)共享:廣泛征集社會化配送需求,并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對配送需求訂單按最優路徑和最近距離等要素進行訂單合成與優化,形成配送貨物的單元組合。
(4)運籌:根據需要共同配送的貨物組合,最佳匹配就近車輛,向符合條件的企業推動配送信息,軟件只能優化車與貨的匹配,實現運力資源的統籌運作。
(5)優化:不斷通過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功能,升級軟件,優化共同配送的訂單合成與運力組合的匹配,優化配送路徑,實現智能的循環取貨,目的地區域的共同配送。
智慧化共配在初期鏈接與規范基礎上,就具有了軟件定義共同配送的基礎,運用軟件定義的技術原理,通過軟件的運籌、計算、大數據分析、優化等運算,產生智慧共配的決策,決定智慧共配的運作,實現了“軟件定義城市共配”。
其實,無車承運的發展創新方向,也需要借助軟件定義無車承運的模式,進行智慧化無車承運的模式創新。
2.智慧分倉:軟件定義庫存
電子商務網購平臺,在“雙11”購物節期間,通過歷年大數據的分析與預測,結合客戶提前放入購物車的預定信息,通過軟件分析決策,實現讓物流先行,在“雙11”之前即開始全面的在全國各地智慧分倉,把客戶未來準備采購的貨物提前分配到全國各地的前置倉,并通過定金等模式實現鎖倉。當“雙11”來臨,假設某個北京客戶采購了上海的一款產品,這款產品早就在客戶附近的前置倉中靜待物流指令了,一旦完成采購流程,貨物直接從離客戶最近的前置倉中送到客戶家里。這種智慧分倉也符合軟件定義倉儲管理的原理,屬于軟件定義物流的發展模式。
3.智慧管理平臺:軟件定義倉庫運作
據我們了解,目前一些先進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面對不同行業的物流客戶,往往需要不同的物流作業模式,這給客戶倉庫作業技術裝備升級帶來很大問題。如果按照某類客戶建立了一套作業模式的物流設備管理與運營系統,當客戶變化后,就往往不適應了。
如何建立起柔性的和智能的倉庫作業管控系統,實現倉庫的技術升級,甚至建立無人化倉庫?某家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提出了建立無人化智慧倉庫管控平臺的技術思路,并開始了規劃設計。根據規劃設計思路,企業對機器人、無人叉車、貨架、分揀設備、裝卸設備均進行了標準模塊分類,實現了物流硬件資源功能性模塊的虛擬化,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的產品作業要求,通過軟件編程,將積累的不同產品作業流程經驗軟件化,將標準功能模塊組合管控軟件化,建立不同的作業管控模式。這樣當客戶變化后,通過無人倉庫智能管控平臺,實現管控軟件的切換,做到智慧和柔性的新倉儲作業模式的變化,適應新的客戶需求。
4.智慧云倉:軟件定義倉儲設施
在全國各地建立標準化倉儲設施系統,通過云倉系統軟件與平臺實現倉庫設施網絡的互聯互通,在此基礎上對倉儲設施網絡實現可編程的管理與控制,這是基于實體的倉庫設施網絡系統打造的在線互聯網管理平臺。智慧云倉軟件與平臺通過互聯網聯通全國各地倉庫的管理系統,實現倉庫數據與云倉平臺互聯互通,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整合、運籌和管理實體倉庫系統,實時進行全國倉庫系統的網絡化運營與管理。
菜鳥云倉:菜鳥把自己定位為物流大數據平臺,菜鳥網絡未來或可能組建全球最大的物流云倉共享平臺。菜鳥搭建的數據平臺,以大數據為能源,以云計算為引擎,以倉儲為節點,編織一張智慧物流倉儲設施大網,覆蓋全國乃至全球,開放共享給天貓和淘寶平臺上各商家。
京東云倉:京東自建的物流系統已經開始對社會開放,京東物流依托自己龐大的物流網絡設施系統和京東電商平臺,從供應鏈中部向前后端延伸,為京東平臺商家開放云倉共享服務,提升京東平臺商家的物流體驗。此外,利用京東云倉完善的管理系統,跨界共享給金融機構,推出“互聯網+電商物流金融”的服務,利用信息系統全覆蓋,實現倉配一體化,并有金融支持,能滿足電商企業的多維度需求。
順豐云倉:順豐利用覆蓋全國主要城市的倉儲網絡,加上具有差異化的產品體系和市場推廣,讓順豐倉配一體化服務鋒芒畢露。順豐圍繞高質量的直營倉配網,以及優化供應鏈服務能力,重點面向手機(3C)、運動鞋服行業、食品冷鏈和家電客戶開放共享。
5.智慧貨運:軟件整合運力資源
隨著“互聯網+”和共享物流快速發展,公路貨運向智慧貨運發展。貨運公司不再需要擁有車輛和司機,僅僅需要建立互聯網平臺和運力整合軟件,實現對社會運力資源的調度與管理,即可獲得快速發展,這也非常符合軟件定義貨運的模式。
利用信息平臺整合車貨雙方的需求,利用車貨匹配軟件,車主和貨主可以使用手機客戶端即時即刻進行車貨匹配的服務交易,拷貝了成熟的“滴滴”模式,解決了日常物流服務場景中“找車難”和“找貨難”的問題,這是初級的軟件定義貨運創新模式。典型企業目前有運滿滿、貨車幫、福佑卡車等等。
如果要進一步通過標準化和軟件化整合公路運力,需要對這個行業本身有著較為深刻的理解。在行業內,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和全新的管理運營模式對公路貨運物流服務進行運籌整合,其中比較典型的企業有卡行天下、安能等等。
上述公司在軟件定義的理念指引下,可以借助于對運力資源標準化、對運力整合的流程進行自我學習和大數據分析,進行軟件定義物流的深度創新,進一步優化和運籌運力資源,向智慧貨運方向發展。
我們提出“軟件定義物流”并不是為了創造一個新的概念,而是要實實在在推動物流業智慧化創新。我們相信,借助軟件定義物流理念,可以推動智慧物流變革,提升中國智慧物流發展水平。
商務部特聘物流專家、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副會長
王繼祥 男,1963 年 5 月生,河北豐南人,教授 / 研究員,商務部特聘物流專家。現任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副會長、北京易流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華夏物聯網研究中心主任、《物流技術與應用》雜志常務副主編。
主要社會兼職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聯網專業特聘教授、山東財經大學物流專業兼職教授、中國電子學會物聯網專業委員會物流領域組長、北京車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中國物流學會常務理事等。
王繼祥是中國軟科學學會、中國生產力學會、中國金屬學會的高級會員。共發表各類研究論文 90 多篇,完成各項研究報告與咨詢報告 60 多篇,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冶金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各項獎勵 30 多次,有四項成果通過部級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