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玩家離場并不影響巨頭們拓展生鮮業務。
核心導讀:
中小玩家再次面臨洗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巨頭們逆勢布局生鮮業務的決心不會動搖;
生鮮零售接下來將怎么走?
火了一年的賣菜生意,沒想到年底就開始“原形畢露”,多家知名的生鮮企業走上關店、倒閉的不歸路。
潰敗幾乎在同一時間爆發:呆蘿卜因為資金斷鏈遭遇的關店風波;主打凈菜配送服務的“我廚”被發現官網和APP均已暫停服務;妙生活關閉在上海的所有門店;武漢生鮮前置倉企業吉及鮮宣布融資失敗……
這種架勢容易讓人聯想到去年年底幾乎全軍覆沒的無人零售,都因為模式創新受到資本青睞,也都是經歷短暫火爆走向終結。
不過,這波生鮮創業潮與無人零售還是有本質區別,因為它不會全軍覆沒,更不會徹底消失。相反,巨頭們已經入場,生鮮賽道勢必會繼續迭代進化。
這不是生鮮電商第一次遭受寒冬。從易果、天天果園等B2C生鮮電商平臺開始,到后來以愛鮮蜂、社區001等為代表的生鮮O2O平臺,再到如今的社區生鮮店、生鮮前置倉模式。生鮮賽道倒下了一批又一批的創業公司,但探索從未停止。
今年倒下的這批生鮮企業,其實也只是生鮮電商進化的必然的過程,而不是終局。
但不同于之前幾波創業潮,是以中小型創業公司為主角,如今阿里、美團、蘇寧等電商巨頭紛紛進場,并且,經過生鮮電商多年的用戶教育,線上買菜這件事在今天看來已經具備一定基礎,整個生鮮零售的宏觀環境已經今非昔比。
與其說是生鮮電商正在經歷資本寒冬,不如說生鮮賽道迎來了新一輪的大洗牌。至于誰會被淘汰,誰又能留下,市場給出的答案正逐漸清晰。
- 1 -
中小玩家離場的真相
如果從歷次生鮮電商的模式更迭來看,今年的潰敗絕對不算最慘烈的,因為之前還有更慘烈的生鮮O2O,在那波創業潮里,走到今天的玩家,基本就只有多點Dmall和京東到家平臺了,他們之所以存活下來,一方面是及時調整了商業模式,更重要的,是因為有了戰略同盟——多點與物美聯手,京東到家與達達合并。
在資本寒冬,能熬下去的企業就是最大的成功。
但是呆蘿卜們依然沒有熬過這個年關,不管他們之前有多么風光。在面臨資金鏈斷鏈之前,呆蘿卜已經入住19個城市,門店數達到1000家;吉及鮮的生鮮前置倉模式也在今年6、7月份快速起量,前置倉開到40多個,日單量達到1萬單左右。
這些玩家快速崛起背后,是資本的持續輸血。在關店之前,從2018年10月成立,到2019年6月為止,吉及鮮已經完成4輪融資,最后一輪估值達到8000萬美元。2015年成立的呆蘿卜,也于今年6月獲得6.3億A輪融資。
但資本的加持沒有讓這些生鮮零售企業成功獲取盈利模型,且失敗的原因如出一轍:資本輸血一停,生意便難以為繼。
不管是生鮮前置倉模式,還是到店自提模式,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電商企業,為什么依然難以實現自我造血?這里邊究竟有哪些難以攻克的問題?
零售老板內參認為,中小玩家做生鮮的核心難點來自于兩個方面:
首先就是流量。從垂直類B2C生鮮電商平臺,到今年的生鮮前置倉,你會發現市場在變,用戶在變,商業模式在變,但唯一不變的就是流量難題。在第一批生鮮電商平臺潰敗的時候,有創業者告訴零售老板內參,為了賺錢,一般創業平臺都愿意做高毛利的進口水果,但這又會導致品類單一、用戶復購較低的問題,一旦決定拓展品類,生鮮損耗、成本又會急劇增加,
“生鮮創業者始終很難找到品質、流量和毛利的平衡點,導致虧損成為常態。”上述創業者說道。
當生鮮前置倉、到店自提模式興起后,流量難題依然如影隨形。以吉及鮮為例,吉及鮮有40多個前置倉,日單量1萬單左右,平均每個前置倉的日均單量是250單,這與前置倉的頭部玩家叮咚買菜有不小差距。截至今年8月,叮咚買菜日單量突破40萬單,共有447個前置倉,單倉日均訂單量為超890單。
但即便是叮咚買菜,依然有流量焦慮,為此,叮咚買菜很早就上線了餓了么平臺,希望為自身找尋更多流量入口。前置倉的頭部玩家每日優鮮也上線了美團、餓了么等平臺。這也表明,單純依靠自己的流量入口,已經很難滿足這些生鮮企業的發展需求,他們必須不停地為自己找尋流量。
對于阿里、蘇寧等巨頭來說,生鮮是一個品類的補充,因為這一高頻剛需的品類,可以為平臺帶來更多流量,只要擁有不斷增加的流量,巨頭們依靠自己的生態體系,多的是變現方式。創業公司則不同,生鮮即一切,生鮮品類容易起量的同時,物流、運營、損耗等成本一疊加,賺錢的生鮮電商就寥寥了。
這似乎是一個天然的難解命題,一個單純的生鮮前置倉模式,究竟如何解決流量、盈利問題,叮咚買菜的投資人徐新曾表達過她的看法:通過滿足用戶一日三餐的需求,建立起一個高粘性的流量入口,當這個流量入口達到一定規模后,在此模式之上,就可以搭建更多東西,包括低頻、高毛利的商品。
但這種思路不就是做一個新的綜合性電商平臺么,而巨頭需要做的只是增加一個生鮮品類,究竟孰難孰易?當然,對于很多創業公司來說,如果最終能賣給BAT,也不失為一種成功。
其次就是買菜APP所構建的場景價值。不得不說,買菜所構建出的購物APP,場景價值還是比較單一。
零售老板內參此前發文《便利店為什么賣不好菜?》中提過,便利店賣菜很難,但菜店如果疊加便利店的商品會很好賣,原因就在于,用戶去便利店購買商品是單品思維,即目標明確,買完就走。但用戶到菜店是要購買家庭做菜的一整套方案,買菜的同時再搭配一些零食、飲料酒水,是很合理的事情,因為這都是家庭用餐需求所必須的。
那么反過頭來看,線上買菜APP能否滿足用戶購買一整套解決方案的需求嗎?顯然,很多買菜APP并不具備這種能力,不僅是因為品類的缺失,還有服務、體驗的不足。
這也是為什么叮咚買菜推出活鮮配送的時候,吸引眾多玩家模仿,因為活鮮品類的增加,能給用戶一種類似去菜市場的體驗,當然這也只是無限接近,還不至于完全取代菜市場。
一個APP解決用戶的一站式購買需求,在今天消費者購買行為中,已經顯得十分重要了。盒馬前不久推出的購物中心盒馬里業態,為什么吸引大家關注,其中一個有趣的方面就在于:在盒馬里附近的用戶,只要通過盒馬APP,就可以一站式買到購物中心里的所有服務,包括餐飲、商超百貨、家庭日常所需服務等,并且是所有需求用一個訂單滿足。
即便去品類豐富的本地生活平臺,不同的品類也是分不同訂單的,基本不能將用戶購買的商品合為一個訂單。在這種情況下,盒馬里就具備了獨特優勢。
這就是用戶需求與購買場景依然存在矛盾點,買菜APP如果想要獲取更高的用戶粘性,就需要為用戶提供日常所需的一整套解決方案。
- 2 -
巨頭做生鮮具有天然優勢
雖然中小玩家面臨較大壓力,但巨頭們持續布局的決心似乎并不受影響。
就生鮮創業者壞消息頻傳的同時,巨頭們拓展市場的消息也一起對外釋放:美團買菜宣布進入深圳市場,同時開業9個前置倉;蘇寧菜場則進入上海市場,完成上海、北京、南京三大城市的覆蓋;有著阿里背景的菜劃算進入生鮮賽道;昨天,盒馬鮮生也宣布門店數突破200家。
對于巨頭們持續拓展生鮮業務的原因,除了生鮮品是一個萬億級市場外,宏觀環境釋放出的利好消息,也是巨頭必然會進軍生鮮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買菜業務,尤其是生鮮電商化的業務,這個賽道的創業宏觀環境,比十年前的B2C生鮮電商要好得多。移動端購物已經得到極大的普及,通過移動端購買的單量、人群數量,相比PC端已經有巨大提升。隨著各大電商平臺對下沉市場的挖掘,預計未來通過手機買菜的用戶會持續攀升。
同時,經過十多年各種生鮮電商平臺的培育,用戶對于線上買菜這件事接受度越來越高,尤其是一些到店自提的生鮮模式,也會出現年輕人線上下單,老人到店自提的現象,從而讓買菜這件事成為一個全家參與其中的購物方式。
因此,今天做生鮮電商的宏觀環境,已經與前幾年有很大不同,這種宏觀環境的變化為巨頭進入生鮮賽道奠定基礎。
另外一個大的宏觀背景就是,買菜這件事正在發生重構。今天的菜市場依然是滿足人們日常買菜需求的最大渠道,但是這種購買渠道正在面臨至少二三十年的一個長期轉移,我們已經能看到兩個確定性條件的變化。
第一是從業人口。在一二線城市,菜市場攤販主體來自于進城務工人員,但這批創業人群正逐漸被80后、90后替代,后者是否依然愿意做起早貪黑的賣菜生意?這是一個很不確定的因素,并且他們進入城市面臨的選擇會比父輩們多很多。
第二就是菜市場,包括一些小商品批發市場等商業形態,在城市規劃中正面臨一些新的挑戰。例如,2017年9月,有著25年歷史的北京天意批發市場正式閉市,還有北京動物園批發市場也在之前被疏解。
在新的城市規劃中,一種業態所產生的GDP以及它所帶來的產業附加值,成為市政規劃的重要考量因素,散、亂、經濟效益不高的業態,很可能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反過來看,很多占據大城市核心地段且面積較大的菜市場,也是比較危險的。但菜市場完全消失也不可能,因為它還承載著便民需求,但它未來有可能向小型化、標準化、便利化演進。
也就是說,未來菜市場的演進方向,可能不一定都要有現在這樣大的面積,原來的菜市場可能覆蓋周圍三公里的范圍,未來的菜市場可以只覆蓋1公里甚至500米的范圍,但它距離用戶更近,服務的標準化程度更高。
另外一邊,便利店、社區生鮮店等便民化業態,也在獲得相關部門的鼓勵和支持。2017年,北京市進行了“開墻打洞”專項整治,大量無證的小賣部、菜店撤離。2018年,北京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便利店發展的若干措施》,目標是用三年左右的時間,使全市連鎖便利店數量達到6000家以上。
同時,消費行為也在發生變化。逐步掌握家庭購買權的年輕人,他們的消費理念、消費方式正在發生大的變化。這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一代人,當網購成為習慣,線上買菜也會無縫銜接。
今天絕大多數的菜市場,用戶已經偏老年人,他們對于年輕人的吸引力不再強大,未來能否讓這批年輕人回歸,依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不管是生鮮業態發生重構的機會,還是線上買菜人口會釋放大的人口紅利,都表明生鮮品類未來會有大的增長機會。盡管生鮮賽道的中小玩家面臨困境,但可以說,這絲毫不影響巨頭拿下生鮮品類的決心。
- 3 -
生鮮零售怎么走?
中小玩家天然面臨的流量難題,以及即使成為一個生鮮流量入口,也存在變現方式單一的問題。這使得生鮮電商這件事,越來越成為獨屬于巨頭們的生意。
這是今天生鮮電商創業平臺不愿面對、但又無法不去承認的現實問題,巨頭的流量優勢和多元的變現方式,太適合做燒錢的生鮮生意。而創業公司要想成功,除了關注單店模型外,還需要資本的持續輸血。
以叮咚買菜為例,目前已經完成8輪融資,這還是頭部玩家,排名靠后的生鮮電商玩家,拿到融資的機會將越來越少,意味著成功的機會也越來越少。
不過,生鮮零售的市場足夠大,除了生鮮電商業務外,一些在區域市場有著良好口碑的生鮮企業,依然具備成長空間。
這背后還有一個重要的商業邏輯,那就是一種商業組織形態,當它是單兵作戰的時候,它的生產效率,包括自身戰斗力,都會高于一個大公司里流水線上的員工。這也是為什么連鎖便利店、連鎖菜店發展的同時,一些個體戶、夫妻老婆店依然有自己的生存空間,有些甚至還經營得很好。
雖然這些個體戶有時候看起來有點像游兵散勇,但它作為一個經營單位,整個經營鏈路通暢,還能根據外部變化做出最快速的反應,它的經營效率其實是比較高的。
這對于中小玩家同樣具有啟示。目前來看,倒下的生鮮企業,幾乎都面臨單店模型不佳的窘境,也都是用互聯網的邏輯盲目追求規模化,而忽略了生鮮零售的本質依然是零售,需要重新回歸成本、效率和體驗。
對于生鮮創業者來說,深耕一個區域,并在該區域建立競爭壁壘,或許比盲目追求規模化更靠譜些,畢竟在資本寒冬,活下來就是最大的勝利。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