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重量3.1公斤,計費重量4公斤,這也太不合理了!”北京市朝陽區消費者張女士的遭遇不是個例。最近,有媒體實測將8個2.7公斤左右的包裹通過多家快遞公司寄送,結果發現半數存在“向上取整”行為。
明明只有2.1公斤的快遞,卻被按照3公斤收費;2.7公斤的包裹被標注為4公斤計費。這些快遞公司首重設為1公斤,超出部分為續重,而“向上取整”意味著即使超出部分只有0.1公斤,也要按整1公斤收費。消費者等于白白多付了0.9公斤的費用。
隱蔽的行業潛規則——計費雙標
快遞續重“向上取整”已成為行業內秘而不宣的潛規則。消費者寄送包裹時,快遞公司通常設置首重1公斤,超出部分為續重。問題就出在續重的計算方式上。
圖源澎湃新聞寄件測評記錄
多家快遞公司采取的是“不足1公斤按1公斤計算” 的標準。這意味著一個實際重量1.1公斤的包裹,會被按照2公斤收費;一個2.1公斤的包裹,則會被按照3公斤收費。
有快遞員甚至直言:“2.1公斤也算3公斤的”。這種計費方式在行業內相當普遍,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多支付了20%甚至更高的運費。
實際上,加盟制快遞員的計費模式往往取決于上游加盟網點,一般來說加盟網點在計算收件成本時,也是根據公斤段進行階梯式計費(并不會精確到百克),因此,快遞員在收件時的報價會直接“向上取整”。
但更令人擔憂的是,許多快遞公司并未在消費者寄件時明確告知這一計費規則,也未在快遞運單上如實標注快件的實際重量,而是直接標注“向上取整”后的計費重量。
然而同樣是寄快遞,快遞網點對電商客戶的發貨報價往往回更為精確,1公斤以內的包裹報價會細分為以百克計算,計費方式更為精細準確。
個人寄件價格本就高出電商協議價一大截。同一重量的快遞包裹,普通消費者支付的首重費用通常在10-12元,而電商大客戶的協議價可能低至2-5元,續重價格差距更大。
這種價差有其合理性——電商帶來規模效應,理應享受折扣。但當個人用戶不僅支付更高單價,還要承受“向上取整”的計費方式,公平性就被打破了。
實際重量3.1公斤的包裹被計為4公斤,意味著消費者為0.1公斤的續重支付了整整1公斤的費用,溢價高達900%。當這種“雙重高價”成為常態,消費者的權益正被無聲侵蝕。
法律與合規的灰色地帶
從法律角度看,這種“向上取整”的做法站得住腳嗎?答案是否定的。
《快遞市場管理辦法》第十八條明確規定: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在營業場所公示或者以其他方式向社會公布其服務價格等承諾事項。該辦法第二十六條還要求: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在快遞運單上如實標注快件重量。
現實中,許多快遞公司既未明示續重計費方式,也未在運單上標注實際重量。消費者權益在此過程中被漠視,公平交易原則遭到破壞。
2024年4月1日實施的新版《快遞服務》國家標準更明確規定:計費重量以千克為單位,保留小數點后至少1位。這直接否定了“向上取整”的合法性。
行業內的合理實踐
雖然“向上取整”問題普遍,但行業中也有相對合理的續重計費模式值得借鑒。
中國郵政續重以0.5公斤為計重單位;
京東快遞續重計費方式為:不足0.5公斤的按照0.5公斤計算;
順豐速運10公斤以下續重以0.1公斤為計重單位,10~100公斤續重以0.5公斤為計重單位,100公斤及以上四舍五入取整數。京東、中國郵政等部分企業采用0.5公斤為續重單位,不足0.5公斤按0.5公斤計算,符合人們“論斤”的習慣,這種方式比直接按整公斤計費合理得多。
有的公司對10公斤以下的包裹,續重精確到0.1公斤;10~100公斤的包裹以0.5公斤為計重單位;100公斤及以上才四舍五入取整數。
這些做法證明,快遞行業完全可以做到計費透明公正。續重計費的單位越小,跨度越小,分層越多越細,計費結果就越公平合理。
監管缺位與改進方向
面對這一普遍問題,監管層面存在明顯缺位。
江蘇省郵政管理局一位負責人坦言,目前快遞企業的發展還處在粗放階段,“比較簡單粗暴”。建立便捷高效的服務網絡,需要不斷規范快遞企業行為。
有效的監管措施勢在必行。監管部門應開展專項治理,建立動態監測機制,重點核查企業計價系統的算法邏輯與計價收費規則。對“向上取整”等違規行為,需以案例公示、信用懲戒等方式提升威懾力。
行業規則需要統一。業內人士建議,國家應統一規范快遞續重計費方式,將0.5公斤作為續重單位。同時加強對快遞公司計量器具的監管,防止“鬼秤”等作弊行為。
企業自律同樣關鍵。快遞企業應主動公示稱重設備校準記錄與計費規則,接受社會監督。只有公平誠信經營,才能真正贏得消費者的長久信任。
面對快遞續重“向上取整”的行業潛規則,消費者也應寄件時主動詢問續重計費方式,要求快遞員明確告知計費規則。在快遞單據上,務必核對實際重量和計費重量是否一致,如有不符當場提出質疑。
在快遞行業“電商件走量,個人件賺錢”似乎已經是從業者的共識,個人寄件業務價格本身就高于電商件,但當“向上取整”變成常規操作,當計費精度因客戶身份而變,損害的不僅是消費者錢包,更是市場經濟的公平基石。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