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我們現在進入工業4.0時代,我們提了很多的是智能產品、智能生產、智能物流,智能物流怎么去做?智能物流是非常大的,怎么辦?從物流標準導入。德國人喜歡說標準,我在那待了四天,現在在討論各種各樣的標準,首先工業4.0時代是整個供應鏈上的一個融合契合,叫多批次少量的定制化的生產,這個時候怎么組合,又將全球的資源整合在一起,如果沒有標準化從何談起,信息的標準我們兩個之間聽不懂,我設置的器具你不能放零件,你生產出來的東西我沒有辦法讓社會快速運輸,沒有標準化談不上,所以第一步標準定義,更別談自動化的事情,怎么讓他全面自動化、智能化起來,要有標準,標準的定義光有定義不行,你得讓人接受,培訓內部轉化,沒有拿來就用的標準,那肯定不行,培訓實施檢查,這叫標準,智能物流我們現在提的非常多的是應用層面的,比如說海陸空鐵,這個如果沒有標準化他不存在,你快捷的門到門的綜合運輸就是標準化體系,我去年十月份帶的中國大概一個集團的16個董事長總經理去德國,看了一下幾個項目,其中有一個內陸港,我感觸特別深,我們其實有些誤導,標準化分為兩類,一類我們看的見的,什么呢?硬件設備、軟件的管理開發,其實還有一個管理體系,我們得融進去,你要尊重人家體系的標準化執行,我看了很多空的集裝箱,咱們中心出去的挺多的,所以箱子是挺大的問題,其實不是不能解決,挺好解決的,我問了一下,因為去那個港灣,他有瑞士的箱子、法國的箱子他也不可能均衡回去,這很正常,那怎么辦呢?他就用集裝箱管理體系,你委托他給一家用就行了,我問了一句我說你們為什么不用中國的箱子進行流轉,他說當然也可以,我們也建議了,但是我們是物流操作運營,我們得有甲方同意才能進行,跟海運箱是一樣的,海運箱進入國際的體系咱們鐵路箱沒有,舉個例子管理標準的體系也進入這個體系,我們微觀的,現在說很多都市聯運、倉配一體化,工業的智能化,肯定是要有器具的標準化,所有的商品前端叫產品,再往前走半產品,他都不是標準的產品,但是可以將他的載體做成標準化,這是沒有問題的,所有都可以做成,這是一個卡車,完全不同的尺寸做成的。同樣在器具方面要做成一個共享共用的標準,你如果智能化,我們說智能化有一部分的功能就是自動化,所有的這些智能化、自動化了,這些AGV什么都往上落,這些器具也要做標準化,這個是每一個都有他的一個適應范圍,工業產品是這樣,你在零售端也是這樣。我們特別重視一個事,說標準的落實實施是靠人,其實我們現在的智能物流,最終智能物流也是需要人來實現的,現在就要開始重視培養能夠執行操作落地智能物流的人才,怎么培養?培養什么?他應該知道什么,所以現在要準備的工作是將未來崗位上需要的人才的技能做出來,我們知道什么叫有輔導的人才培訓,無輔導的,無輔導的像左邊這張圖,一個領導跟他說你要這么做,他永遠是被動接受,他不會主動去思考,當你第二種方式有輔導,但是我永遠不告訴你哪個是YES哪個是NO,我只告訴你這個方向去執行,他有一朝一日執行的人就會成長為老師,因為他不斷的磨煉這個叫輔導。
我們昨天在總公司探討人才的互換,中國人到德國去,德國到中國來,說到輔導這個事,首先你要想讓他會什么你才能知道怎么去培訓他,你培訓之前我們現在說智能物流,智能工業4.0,智能工廠,很多人會失業,我不是很贊同這個說法,很多人應該是會失去原有的崗位,但是因為你有新的模式出來,他需要新的崗位,這些崗位是需要人來做的,他會增加很多崗位,但能不能做到,你要知道怎么去培養這些人,所以現在要重視物流的實訓的建設,你總會要告訴他實訓什么東西。大家都在一個起跑線上,沒有人說現在工業4.0誰就在前面,中國叫中國制造2025,2030,2035,咱們是切斷式的,德國人一步到位,都在路上,沒有誰實現的,這個過程誰定義了標準誰最牛,這是肯定的,標準是門票,標準是核心,標準是什么?門檻!如果說我們標準定了你沒有進來,你只能追隨,如果說你自己做不出來標準,你也只能追隨,我們現在很多供應鏈的前端是因為標準在哪,物流也是一樣的,現在誰定義了標準誰就可以成為成為這個行業的龍頭,這個標準不是給自己做,而是給整個鏈條上做,這些標準的執行是人才,這些人才要經過實際的培訓才會將他執行下去,所以說我們實現我們規劃實施落地還有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對人才的實訓。
我覺得咱們中國所有的時間結點基本上都屬于錯過了工業1.0、2.0、3.0,咱們4.0時代有機會,這個機會怎么辦?機會就是說我們從高端的規劃開始,不要重復去復制,這是第一個。
第二,當你規劃時你要考慮整個環節的標準,融入全球的體系,不要被排斥在外,我們中國人這么聰明,我們企業遍布全球,我們這么大的需求,我們東西銷往全球,我們完全可以做到自己的標準,以規劃為起點,高起點,以實施落地為重點,以人才為核心,這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