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中心設計水平應以平時的需求作為參考,按照110~120%的能力進行配置。本著平時不加班,高峰時刻加班的模式,平衡高峰與平時的關系,這一方法可以應對2~3倍的高峰值。
從管理的方面看,如何消減峰值數據是應該考慮的問題。一是將收貨作業放在平時進行,減少對高峰時的壓力;二是對高峰進行削峰,把工作分解到隨后的幾天進行,如“雙11”購物節的揀選任務分配到3~5天完成,這是可能的;三是對促銷做好準備,提前提總和備貨,減少補貨壓力;四是暫停非緊要工作,如B2B業務。此外還有很多辦法可以應對高峰的需求。在設計上,要考慮為此留出作業空間。
3.管理難點轉移。
傳統物流系統中,隨著物流中心業務量的不斷擴大,解決的辦法就是增加人員,很多大型物流中心人員動不動就超過1000人,給物流管理帶來了很大困難。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尤其是計算機和自動化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員減少了,卻帶來了另外的問題:系統的剛性。
自動化系統的問題在于其能力的剛性。如堆垛機的作業能力,碼垛機的碼垛能力,分揀機的分揀能力,輸送機的輸送能力,包裝機的包裝能力等等。剛性能力決定了系統的作業能力。在保障系統穩定的前提下,作業時間和滿負荷作業應該是保障系統能力的決定性參數。這給管理者提供的余地不大。
如何應對新的挑戰
問題很清楚,其實答案也很簡單,就是:設計因物流而改變,管理也因物流而改變。
一設計因物流而改變
通常的思維應該是物流因技術而改變,技術是設計的基礎。
在物流中心設計之初,的確不能脫離當前的技術水平,而提出不合實際的設計方案。但影響物流設計根本因素應是物流本身的需求。
設計因物流而改變,是將物流的需求作為主體而提出,先有物流需求,再有物流設計。
許多設計師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是技術而非需求,因而設計出不符合實際需求的方案。這種為技術而技術,為先進而先進,為節約而節約的設計思想,導致了很多設計的失敗,甚至影響了企業的發展。
大型物流中心的架構設計尤為重要。一般來說,到了一定規模的物流中心都不會很簡單。這時的架構設計往往決定了設計的合理性。宏觀方面說,物流系統架構包括采用多層庫還是單層庫,采用立體庫還是平面庫,采用手動作業還是自動作業,采用單一倉庫還是多個倉庫等等;從微觀方面講,包括站臺選擇單側還是雙側,存儲是否采用密集存儲,揀選采用串行還是并行等。有時,包裝方式,組盤方式,標簽形式,業務流程,信息處理等均成為影響設計的重要因素。
舉一個例子,大家知道,過大的物流中心會因為路線過長而影響作業效率,而將一個建筑拆分為多個建筑會導致收貨、揀選、集貨等成為問題。這時的設計就存在系統架構的選擇。其實在很多情形下,庫存拆分是困難的,而揀選拆分是可行的,典型的如煙草配送,因為SKU數量有限,往往采用并行的揀選系統而達到拆分的目的。再比如電子商務的三方物流,由于不同用戶的庫存是分開的,這就為拆分建筑物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此外,關于設計定位也很重要。如自動化水平的定位。很多企業對自動化的理解是有偏差的。總體的認識是自動化成本過高,不符合自身的需求。關于這一點,要從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論。一般情況下,當作業量和存儲量不大的時候,自動化成本會明顯高于非自動化的成本;但隨著業務量的增長,兩者會達到一個平衡;如果業務量再增長的話,自動化反而會顯示出成本的優勢。應該指出,這里所說的業務量,對于不同的場合是有很大不同的,不是一個恒定的量。對于一個具體的應用來說,很容易對這個量或臨界點做出估計。
除了業務量以外,影響設計定位的還有人工成本、作業環境以及客觀條件。我們看到很多日本企業采用的自動化水平都比較高,主要就是人工成本和客觀條件決定的。如在特定的場地條件限制下,必須采用自動化立體庫才能滿足客戶要求。這兩年來,我們看到工業4.0項目中,自動碼垛機器人廣泛采用,其根本原因是人工碼垛的成本會更高,此外,自動碼垛還可以提升作業效率,提高碼垛的標準化,以及減少庫房的面積。
為什么自動化和智能化將成為未來的趨勢,除了成本考慮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是自動化和智能化為我們提供了更好的工作環境,更高的質量和效率,更低的損耗。越是大型的物流中心,越能顯示其自動化優越性。
總體而言,物流的設計要從需求出發,要有數據支持,不要只憑經驗,盡管經驗非常重要。對于習慣于傳統作業的企業來說,要解放思想,從成本、適應性、質量等方面綜合分析,不要輕易否定自動化和智能化物流。特別要提醒的是,不要盲目照搬,別人的模式不一定適合于自己。
二管理因物流而改變
一個物流中心建成,其實只是最初的一步,相對于用好和管理好,才剛剛開始。
物流的需求是什么?其實就是它的定義:簡單而高效。
以此為原則,物流中心的流程設計應以符合整個供應鏈的高效運轉為目的。落實在一個物流中心層面,就是如何收貨(卸車、清點、質檢),如何組盤,如何入庫,入庫上架,如何揀選(整件還是拆零),如何加工,如何包裝,如何分揀,如何集貨,如何交接,如何裝車等。
所謂“簡單”,就是做各個環節的優化,剔除不合理的動作和不必要的環節,做最簡單的動作,規劃最短的路徑,最大限度地減少庫存。如何考評一個職業物流經理的能力,根本上來講,不是他懂得多少理論,讀過多少書,去過多少公司,而是要看他如何理解當前的業務,提煉出簡單的作業流程。從供應鏈角度講,“簡單”還包括供應鏈各環節的銜接問題。這里既有物理的銜接,如車輛的接駁,基于單元化物流的單元(托盤、紙箱等)的交接,也有信息的銜接,如車輛信息,貨物信息,貨物單元信息等。
高效與簡單相輔相成。除了簡單以外,保持高效的另一關鍵是保證作業規范和系統的穩定運行,尤其對于自動化系統。很多人不能正確理解系統故障對于效率的影響程度有多大。事實上,一次10分鐘的故障,可能會導致全天效率下降10%甚至更多!
北京伍強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研究生畢業后于北京起重運輸機械研究院工作多年,歷任計算機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物流工程部副主任,市場二處處長,副總工程師等職務。1999年獲教授級高工職稱,2002年受聘北京交通大學客座教授,2013年兼任北京物資學院人生導師。現任北京伍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擔任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理事,中國物流標準化委員會管理與技術分會副主任,中國重機協會物流與倉儲裝備分會副理事長等社會職務。
主要研究方向: 起重運輸機械、物流機械產品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和有限元分析;2 物流中心與配送中心總體規劃;3 物流中心關鍵設備計算機優化;4 物流中心庫存管理系統(WMS)和控制系統(WCS)研究開發;5 物流中心動態仿真系統研究。
主要榮譽和著作論文: 獲原機械工業部優秀青年論文特等獎一次;2 獲原機械工業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一次,二等獎兩次;3 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次。4 發表各類科技論文60多篇,參與編寫科技圖書3本(部)。5 在1991年提出“二次懲罰法”優化設計理論,并成功應用于離散型優化系統6 在2005年 提出建設“合適的”物流系統理論。7 在2008年提出評價物流系統先進性的12項指標。8 獲2013年度中國物流技術年度人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