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快遞業務總量發展趨勢的預測極為重要,關系著中國電商物流體系的建設規模與資源配置,關系著未來電商物流倉庫與快遞網點的發展規劃,關系著未來快遞物流企業需要配備的分揀系統、叉車、貨架、車輛、包裝箱等資源數量,如果預測出現巨大誤差,將在未來的物流設備與設施配置資源等方面帶來嚴重的過剩和浪費。
基于這一點,我呼吁業內專家應該全面組織調查研究,進行廣泛的探討與爭論,盡量做出預測預測并引導社會輿論。否則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電商物流領域也來一次“供給側”改革嗎?
三、全面啟動:現代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
黨中央在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現代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2018年年末國務院召開常務會提出要多措并舉發展“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體系,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的決策部署,科學推進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2018年12月24日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制定并印發了《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和建設規劃》。這些政策措施的發布,標志著在2019年中國現代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將全面啟動。
《規劃》選擇127 個具備一定基礎條件的城市作為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規劃建設 212 個國家物流樞紐,包括 41 個陸港型、30 個港口型、23 個空港型、47 個生產服務型、55 個商貿服務型和 16 個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具體可以參照:【物流】王繼祥:國家物流樞紐布局與建設規劃正式發布(附規劃全文)
我認為2019年現代物流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工作中需要澄清如下認識:
一、物流樞紐與樞紐城市的區別:大家一定要注意,在國務院文件和發改委發布的規劃中,并沒有現代物流樞紐城市的提法,強調的是現代物流網絡樞紐,城市只不過是現代物流樞紐的載體,按文件說法稱之為物流樞紐承載城市。這跟現代物流樞紐城市的提法具有根本區別。我看到現在一些政策解讀在按物流樞紐城市來解讀,已經出現了理解的巨大誤差;
二、物流樞紐建設是國家現代物流基礎設施體系的項目建設,要按文件要求,從國家現代物流體系角度規劃做物流樞紐規劃,而不是僅僅考慮城市空間布局的均衡。物流樞紐應該盡量集約化發展,而不是均衡分散式布局。
三是企業參與開發建設物流樞紐應該本著開放共享的原則。作為國家的規劃與布局,鼓勵企業積極參與開發建設,但是如果建成的物流樞紐不能夠開放共享,僅僅作為企業自身的物流樞紐,則失去了國家現代物流樞紐建設的意義;
四是現代物流樞紐基礎設施需要智慧化。要推動互聯網基礎設施與物流地聯網的基礎設施融合,虛實結合建設智慧型的國家現代物流樞紐。
五是既要重視物流樞紐,更要重視與現代物流樞紐對接的多層級的物流網絡體系和通道體系建設;現代物流體系是一個系統,沒有網絡形成不了樞紐。
六是現代物流已經成為基礎設施,物流帶動信息流、資金流、商流的流動與融合,形成的是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的綜合網絡生態系統。現代物流樞紐建設的同時,還需要通過平臺和產業集群的配套,通過物流帶動商貿與制造業發展,形成強大的經濟樞紐。
上述第五、六是國家物流樞紐城市更應該重視的工作。
四、值得關注:中國物流市場需求增長趨勢出現變化
從2012年以來,中國物流市場總需求增速就開始出現拐點,增速不斷下降,在2015年達到谷底,物流總額增長速度僅為5.8%最低點,帶動了這幾年中國物流成本占GDP比例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
在2015年之后物流總需求增長速度有所反彈,出現小幅回升,到2017年增長速度到達峰值,2018年基本處于平穩態勢。
目前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已經進入衰退區間,2018年12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4%,比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制造業是先行指標,產品是物流之源,制造業不景氣一定會影響物流市場需求,另據相關指標,目前中國市場消費需求也呈現低迷態勢。因此我們預計2019年中國物流市場需求不旺,物流總額同比的增速將再次下降到6%左右,物流總費用、物流增加值等指標增長速度也會同步下滑。
2019年中國物流市場需求結構也將呈現較大變化,2018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調整運輸結構的政策,大力推進公轉鐵,公轉水,大力推進多式聯運等運輸方式變革。受這一政策影響,預計2019年公路貨運業需求將更為低迷,物流貨運資源供大于求,是物流貨運企業及個體司機的日子艱難的一年。2019年公路貨運的需求低迷會推動行業變革與技術進步,預計2019年貨運車輛無人駕駛、卡車后市場、單元化運輸等領域的創新探索成為行業發展的亮點。
根據市場越低迷物流成本占GDP比例越會下降的規律,2019年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可能會有明顯下降,從而滿足大部分物流專家和相關部門的期待,但物流行業從業者的日子如何,就冷暖自知無需多言了。
五、市場風口:即時物流配送推動末端物流變革
即時物流看似簡單,表面看僅僅是物流最原始的點對點配送模式,但在互聯網成為基礎設施的今天,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先進技術都在即時物流配送體系中得到應用,數據驅動,智能調撥已經成為即時物流的核心競爭力。即時物流的技術變革解決了傳統的點對點配送的大規模、高延時、不確定等問題,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更提升了服務體驗,又通過與新零售對接、與電商物流前端配送系統對接、與供應鏈系統對接,打通了物流最后一公里的末端配送網絡,推動著物流系統的變革。
即時物流的變革帶來了市場需求的高速增長,2018年即時物流行業用戶快速增長,季度環比增長速度超過了20%,引來傳統快遞企業、電商物流企業、城市配送企業的加入,引起了資本市場廣泛關注,引發了城市配送模式的深度變革。
商務部特聘物流專家、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副會長
王繼祥 男,1963 年 5 月生,河北豐南人,教授 / 研究員,商務部特聘物流專家。現任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副會長、北京易流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華夏物聯網研究中心主任、《物流技術與應用》雜志常務副主編。
主要社會兼職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聯網專業特聘教授、山東財經大學物流專業兼職教授、中國電子學會物聯網專業委員會物流領域組長、北京車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中國物流學會常務理事等。
王繼祥是中國軟科學學會、中國生產力學會、中國金屬學會的高級會員。共發表各類研究論文 90 多篇,完成各項研究報告與咨詢報告 60 多篇,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冶金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等各項獎勵 30 多次,有四項成果通過部級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