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快件箱的小江湖
今天寫一點對行業新事物的感想。
說是“新事物”,實際上也已經存在好多年了,但因為“不掙錢”或者說“至今還沒有找到如何掙錢的方式”,這個東西一直在被質疑。包括老鬼,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曾抱以質疑的態度。
他是消費者眼中的“鐵皮柜子”
他是快遞員眼中的“減壓利器”
他是投資家眼中的“流量窗口”
他是創業者眼中的“消費場景”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智能快件箱。國家郵政局給出的標準定義是:設立在公共場合,可供寄遞企業投遞和用戶提取快件等物品的自助服務設備。
就是這樣一個“神奇的箱子”,在過去短短幾年間,吸引了數十家企業前來布局,超百億的資金先后入場,箱體投放的規模和覆蓋的范圍也越來越大。
有意思的是,從誕生之日起,對智能快件箱的質疑聲也從來沒有停止過。質疑的點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面:
1、燒錢,典型的重資產投放;
2、不賺錢,多數是賠本賺吆喝;
3、無底洞,短期之內看不到盈利的希望;
4、部分消費者被強制使用,甚至收費,由此引發不滿和抵觸,客戶體驗差。
對于創業者和投資家們來講,前三個被詬病的理由其實都不是事兒。因為只要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惟一值得警惕的是消費者的態度,因為消費者的選擇關乎到未來的方向。
智能快件箱經過前兩年催發和熱炒,雖然沉寂了很多(也有人說走入了最低谷),但它作為集“技術、場景、流量和數據”于一身的新業態,未來的潛力和空間絕對是超出想象的。
“你可以有1萬個理由質疑他的存在,但卻無法阻止他走向成功”——就像老鬼的一位朋友評判的,在未來的快遞江湖,智能快件箱將是一個不可小覷的門派。為什么這樣講?老鬼跟大家分享幾個觀點:
智能快件箱本身已經成為快遞末端投遞環節的有效補充和不可或缺的方式
說明這個問題,數據最有力量。
根據智能快件箱領域的資深研究者、遞易創始人鄒建華的最新數據,在投柜增速方面:
2015年全國智能快件箱企業共鋪設了8萬個網點,平均每天使用智能快件箱完成派送的快件為125萬,占當天快遞業務總量2.2%。
2016年全國智能快件箱的網點數量由8萬增長到15萬個,日均投柜量也由125萬件增長到550萬件,占快遞總量6.5%。
預計2020年,這組數字將分別達到35萬網點、日投柜8400萬件,占快遞總量30%左右。
備注: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為206億件,日均5643萬件;2016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為312億件,日均單8548萬。另據第三方權威機構預測,預計2020年全國快遞業務量不低于1022億件,日均將達2.8億件。
毫無疑問,在未來三到五年,智能快件箱作為快遞末端的一個“細分領域”,仍將延續和保持高增長的態勢,覆蓋范圍和深度會越來越廣。
另據鄒建華透露,實際上如中集E棧布設較多的深圳市投柜派送比例已經占到日單量的15%,福建鳥箱的數據統計來看,廈門地區通過智能快件箱投遞派件已經占快遞總量20%,這也是當前區域城市通過智能快件箱投件占比最高的城市??梢钥隙ǖ氖牵磥磉@一趨勢將會更加明顯。
人口紅利漸漸消退,企業派送成本加大,智能快件箱可以有效緩解壓力,且規模越大效益越明顯
對于快遞企業講,選擇智能快件箱,主要是為末端“減壓”,一個是派送過程中的時間壓力,一個是派送人員的成本壓力。
對于智能快件箱供應商來講,快遞公司把控著流量的“閘門”,因此向快遞企業收費頂多是象征性的,絕對不能高,更不可能成為盈利的渠道。而且就已有實踐來看,跟快遞公司收費或者向消費者收費這條路走不通,起碼短時間內不被大多數快遞和消費者接受。
具體怎么盈利,仍有待于創業者們探索。在這方面,鄒建華的一個觀點或可參考:一是廣告收入,二是移動端帶來的紛繁多樣的流量變現;三是智能快遞柜多種功能的延展,高附加產品交互使用的提升,如保溫餐,冷藏,洗衣交互等。
國家扶持,力度空前。從來沒有哪一個細分領域受到過如此優待
作為快遞市場和快遞企業的主管部門,國家郵政局對智能快件箱的態度一直是“關愛有加”,而且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
2013年,制定和出臺了智能快件箱的郵政行業標準;
2015年,制定和出臺快遞末端投遞服務規范的郵政行業標準,專門將智能快件箱這一新生形態納入其中;
2016年,又專門制定和出臺了智能快件箱設置規范的郵政行業標準;
今年的力度更大:先是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在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大力推進快遞末端設施能力建設,加快智能快件箱建設布局,力爭派件量占比提高兩個百分點,逐步形成以住宅投遞、智能快件箱投遞和公共服務站投遞等模式互為補充的末端投遞服務新格局。緊接著又將其納入2017年要完成的7件貼近民生的實事。近期剛發布的《快遞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在發展指標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智能快件箱投遞快件占比至少要達到10%。
可以很直觀的感受到國家對智能快件箱的重視。客觀上講一句,在國內的營商環境中能夠遇獲得如此大力度的直持,確實如沐春風,也是難得的發展機遇。
消費者認可,“沉默的大多數”奠定了持續發展的群眾基礎
前面我們講到智能快件箱被質疑或詬病的理由中就有消費者的不滿意或者體驗差。但老鬼在表述的時候特意加了一個定語——“部分”。為什么?我們來看一組權威的調查數據:
根據國家郵政局每年都發布的快遞服務滿意度調查結果通告——
2015的調查顯示,新興投遞方式呈現高滿意態勢,自提點和智能快件箱自提的滿意度分別為80.8分和82.2分,與2014年相比大幅提升。同時,這兩種自提方式的使用率也有所提升,表明新興投遞方式逐漸被用戶接受,成為分擔“最后一公里”投遞壓力的重要方式。
2016年,以智能快件箱為代表的新型終端模式已經充分得到用戶的肯定,得分為86.8分,與家中接收并列第二。
也就是說,在大多數消費者心里,使用智能快件箱接收快件已經跟在家中當面簽沒有區別。投訴或者不滿意的只是少數,“沉默的大多數”既是智能快件箱的忠實用戶,也是堅定的支持者。
巨頭入局,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
高增速、有效益、國家支持,同時還有群眾基礎,當這幾個條件都具備或者說將要成型的時候,就是巨頭們爭相入局的時候。事實上,巨頭們早在兩年前就已經行動,到今年更是加大了投入的力度。以往企業各自為戰,缺乏良性溝通、行業標準化、集約化程度低等頑疾正在被一點點改變:
1、行業巨頭“排兵布陣”,典型的代表是順豐、中通、韻達、申通和普洛斯聯手成立的豐巢科技;
2、市場洗牌加劇,“百花齊放”的局面正在萎縮,合縱連橫之后,集中度和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目前,基本上形成了速遞易+遞易、豐巢、創贏聯盟(云柜+富友+中集)三足鼎立的格局。當然,“國家隊”中國郵政旗下E郵柜的力量和潛力也不可小覷。
2017年元月,豐巢即宣布獲得25億元的融資,正式打響了智能快件箱江湖的淘汰戰。
未來,隨著末端服務重要性的日益凸顯以及在新零售消費場景中的不可或缺,以阿里(菜鳥)為代表的BAT等巨頭是否會直接界入到這個爭奪戰中來,也不是沒有可能。
畢竟,這是時下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同時也還沒有獨角獸產生的惟一流量入口了。在流量資源越來越稀缺和貴如黃金的大數據時代,巨頭們豈會無動于衷?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