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能力低下成信息戰中戰場保障的瓶頸
來源:解放軍報
| 2006-03-16 15:14
面對世界新軍事變革大潮,許多軍事大國競相加快了軍事轉型步伐和保障模式新的轉變。其中,美軍以超前理論和戰場實踐凸顯強勢。縱觀近期幾場局部戰爭不難發現,主動、精確地實施配送保障已成為戰斗力的重要增長點,并正以強大沖擊力撞擊著傳統的“粗放型”、“概略型”和“模糊型”保障模式。正如美國高層所論:“配送保障作為后勤轉型的內核之一,正是從突破傳統思維定勢入手,以大保障觀念去開辟一個全新的領域。”
·信息化戰爭保障的瓶頸:配送能力低下
軍事實踐和時代發展孕育著創新思想。如今,配送保障這一新理念,已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軍事家的關注和青睞。20世紀80年代末,以美國為先導的發達國家提出了以“配送式后勤”為突破口的軍事后勤革命。海灣戰爭中,美軍雖然也嘗到了配送式保障的甜頭,但因技術水平有限,一直受配送信息不明、配送網絡不暢、配送手段滯后等問題所困。由于看不穿目標“保障資源迷霧”,造成了重復申請、重復采購、庫存積壓和無效配送,使保障效率極為低下,導致了嚴重的模糊性、盲目性和被動性。直至戰爭結束,美軍不得不雇用商船將滯留在沙特堆積如山的物資運回國內,造成高達20億美元的損失。這些問題使觸覺敏銳的軍事家普遍感到,配送能力低下,已經成為信息化戰爭保障的瓶頸,嚴重制約著保障轉型的步伐,因此,增強配送保障能力勢在必行。1996年,美軍首次提出了主動配送模式,并將其界定為“信息、后勤和運輸技術的融合”。1998年,美海軍陸戰隊司圖爾特將軍指出:“精確配送是個理想,也是一個概念,其內核主要源于配送能力。”在《2010年聯合構想》中,美軍首次把配送保障作為與“主宰機動、精確打擊、全維防護”相并列的四大作戰原則之一。
所謂配送保障,其實質主要是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實現保障“管線”中全資產可視性,精確預測保障需求,靈活調遣保障資源,采取多種手段主動地在所需要的時間和地點為作戰部隊提供所需物資,使保障適時、適地、適量原則達到精確高效。概括地講,就是用最少的保障資源提供最優的配送支援,用最低的保障成本建成最佳的配送網絡,用最短的保障時間實現最大的配送效益。通過科學地實施配送保障,戰場上看到的將是保障“三大流”(信息流、人員流、物資流)的有效運作和完美融合。
隨著信息技術在現代戰爭中的廣泛運用,配送能力低下這一制約保障力生成的“瓶頸”必將產生重大變革。目前,除美國外,英、法、日、俄等國家都憑借先進的信息技術,紛紛瞄準打贏信息化戰爭,正加快配送保障建設的步伐。
·保障轉型的關鍵:提升配送能力
實現配送式保障是軍事轉型的一個關鍵所在。近年來,美軍成功地打破了原有保障框架,逐漸把提升配送能力作為保障轉型的關鍵突出出來,以信息流引導物資流、人員流,鋪設出一條配送領域的“信息高速路”,形成了以精確取代規模、以質量取代數量、以網狀取代縱向的高效型配送保障模式。各國軍事家們普遍認為:“伊拉克戰爭掀起了一場軍隊逐鹿保障效率的劃時代革命。”
精確配送。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用自上而下的“主動配送”代替了傳統坐等申請的被動補給,利用零星補給管理系統(SARSS)和勤務保障系統(TACCS),直接將物資從美國本土保障到散兵坑,并首次試用了“全資可視系統”,實現全程追蹤物資調運,確保了配送精度。如美82空降師利用傘降導向系統,按預編程序將物資投放到指定地點,準確率很高。
實時監控。以信息流減少或部分取代物流,是削減保障“尾巴”、實現精確投送的重要措施。目前,美國防部的TAV網絡能夠監視及指揮近27萬個集裝箱,將裝備物資運送到40多個國家400多個地點,情況緊急還可臨時改變已運出物資的目的地,并有400余架運輸直升機專門用于實施“蛙跳”保障。
高效輸送。配送保障不僅要有“物”源,更需“流”的力量。海灣戰爭后,美軍就提出要在48小時內將戰區的補給源直接送達作戰部隊。伊拉克戰爭期間,美軍申請20條跨越大西洋的“空中走廊”專門向海灣地區輸送裝備物資。美空軍機動司令部一次出動全部力量,可將4萬噸重的裝備物資運至5000公里外的任何地方。
超強預置。戰場預置是美軍為提高配送能力、贏得戰爭主動而首先采用的一種輔助措施。伊拉克戰爭前期,美軍通過向戰區海域派出大量預置船,結合陸空輸送預置了大量裝備和保障物資。美第4機步師在人員到達戰場前,其整師的裝備物資已由40艘預置船先期運抵作戰地區,提前部署到位。目前,戰場預置正向“四結合”(裝備與物資預置相結合、海上船隊與機動倉庫相結合、海上與陸上預置相結合、各軍兵種預置相結合)的完整體系發展。
·配送保障的倍增器:加注信息技術
透視資源廣角,配送保障的終極目標就是以最少的資源,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支援,如何在資源和支援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成為重中之重。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給出了答案,而且在保障領域中更是掀起一場歷史性巨變,為如火如荼的保障轉型提供了跨越的舞臺。據外電報道,伊拉克戰爭與海灣戰爭相比,由于信息技術的不斷加注,物資控制能力提高了2倍,信息處理能力增強了75%,而保障物資數量減少了2/3。美軍通過實戰向世人傳送著這樣一個信息:“信息技術已成為配送保障的倍增器,正占領著保障領域的前沿。”
職能系統靈敏化。海灣戰爭中,DAL(美國國防后勤局)由于效率低下,帶來的只有質疑與痛罵。戰后,DAL及時“洗腦”,投資7億美元啟動了業務系統現代化(BSM)項目。實踐證明,這一舉措使DAL如虎添翼,自軍事轉型以來,其延期交貨件數減少了20倍。美海軍高層人士曾自豪地說:“DAL的配送支持真的很出色,僅2004年6月就處理了83萬余件請求,總價值高達12億美元,同時面對惡劣的伊拉克戰爭環境,DAL也顯得很靈敏。”
全部資產可視化。美軍將自動識別技術、全球運輸網絡、聯合資源信息庫和決策支持系統綜合集成,及時提供資產信息,全程跟蹤“三大流”,并指揮控制其接收、分發和調換,使物資的供應和管理極其透明,實現了在儲、周轉和在運資產可視化。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后方信息中心不足1千人,通過全維可視,實現全程可控,保障效益非凡,顯示了“全資可視技術”極強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潛力。
物流保障專業化。
自動分揀、條形碼、大型自動化倉庫、自動存儲系統等技術的應用,使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的物流作業水平空前提高。通過使用集裝箱外的條形碼和射頻標簽盒,可對運送物資及時跟蹤,只要集裝箱經過在該地區安裝的70多個接收裝置,含有庫存品目錄的射頻盒就能報告出其位置,接收裝置在讀取集裝箱上的磁條后,能將獲取的數據及時提供給補給數據庫。
物資尋找自動化。美軍吸取海灣戰爭中貨場“如山”有物難尋的教訓,開發應用了貨場物資尋找系統,該系統主要由射頻卡和手持式無線電詢問機組成,當需要緊急查找某種物資時,詢問機可根據該物品的名稱和編碼提出詢問,裝在該物品集裝箱上的射頻卡即會作出應答,作業人員可循聲找到集裝箱,如果聲音在聽覺范圍之外,則可根據詢問測距儀顯示的距離去尋找,整個過程只需幾分鐘,而靠人工尋找可能要花費幾天時間。
·配送保障的發展趨勢:一體化聯合配送
專家指出,未來戰爭雖然規模、時間、范圍將十分有限,但所呈現的高速度、高強度、高消耗和聯合作戰的特征將更為突出,因此,充分調動和挖掘各種潛力,按照三軍一體、軍地一體、國際合作的配送模式,構建協調聯動機制,走一體化聯合配送的新路子,必將成為配送保障的全新走勢。
立足現有力量,實施三軍一體聯合配送。美國索普在《理論后勤學》中指出:“后勤保障是各軍兵種共同所需,應從節省和提高效率出發,建立全國性后勤,這樣可消除與公共服務力量交叉的舊弊。”近年來,美、俄、英、法、日等發達國家軍隊,在后勤體制改革中競相在建立三軍一體的后勤保障系統上作文章。20世紀80年代末,美軍就著手在諸軍種運輸管理部門之上建立戰略運輸領導機構,統一組織使用陸、海、空戰略運輸力量。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成功地將諸軍兵種運輸保障模塊綜合集成,建立了鐵路、公路、航空、海運、管道等立體聯合配送體系,為聯合作戰行動提供了快速高效的配送保障。
依托民間力量,實施軍民一體聯合配送。當今世界各國競相削減軍隊員額,配送力量與聯合作戰需求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充分動員民間保障力量潛能,走軍民一體聯合配送的路子,迅速進入軍事家們的視野。海灣戰爭中,美軍參戰的50多萬人中,有23萬是被征召的民工,并租用了國內20家航空公司的近200架大型民航運輸機,總出動量超過1.3萬架次,運送了50萬噸物資和40余萬人員。美國防局同1000多個主要承包商簽訂了價值50億美元的合同,初步嘗試了保障物資從承包商直接流向作戰部隊的發展路子。
輔以國際力量,實施國際合作聯合配送。近幾場局部戰爭無情地把戰爭對保障的需求與保障“面紗”徹底撕裂,即便是發達國家對保障的高需求也感到力不從心。為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謀求國際合作支援,利用盟國的保障力量,彌補自身的不足。海灣戰爭,總共有41個國家參與,各國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配送支援,可謂“國際化”保障聯盟。戰爭共耗資610多億美元,其中,美國支出59億美元,僅占總耗資的9.7%,其余均由盟國支援。
未來高技術戰爭孕育著配送保障新模式的確立、崛起和外延。因此,構建與新軍事變革保障轉型相適應的配送保障體系,確立全新的配送保障理念,以空間換時間、以精確換效率,已成為當今世界裝備建設重要而緊迫的課題。而只有注重理論先行,樹立全新的配送保障理念,正確處理供運關系,全方位推動配送保障建設,實行全維可視化的裝備物資管理,謀求最佳保障效益,才能不斷在實踐中創造出適合時代特色的配送保障優勢。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