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叉車制造商林德(中國)在中國4個重要經濟發展城市:北京、上海、廈門和廣州,連續舉行了盛大新標識、新名稱啟用典禮及新聞發布會,這標志著“林德廈門”變臉“林德中國”新里程的開始。
雖然過去10年間,林德落戶廈門后在相當長時間里一直處于虧損,但這并沒有影響其在中國發展的決心和信心,功夫不負有心人,近兩年林德終于占據了中國高端叉車市場的半壁江山。
在林德變臉中國之際,同屬林德集團旗下的意大利著名品牌OM叉車宣布,將加入林德叉車的陣列,利用林德過剩的場地和生產能力在廈門投入生產。
據悉,在林德集團的中國戰略中,林德品牌無論是產品技術還是價格都定位在高端,而OM則將主攻中低端市場,“小兄弟”的加入既彌補了“老大哥”產品線的閑置,同時還將為其沖銷一大塊運營負擔。顯然,雙品牌戰略將成為林德逐鹿中國叉車市場的又一利刃。
德國人一向嚴謹挑剔著稱,反應在其經營上也好不遜色。即便如此,業界一些人似乎并不想怎么給林德過多地唱贊歌,對其實施的雙品牌戰略也進行了一番“挑剌”。
雙品牌戰略相對于單品牌戰略而言,是一種長短結合,閃電戰與持久戰并用的戰略。低價位品牌以低廉的價格快速入侵市場即為閃電戰,以高品位、高質量和高價值品牌滲透市場則為持久戰。雙品牌戰略可以從品牌的不同定位上緩解企業競爭壓力,開辟新的市場空間。
兩個品牌相輔相成,強化企業品牌的優勢或彌補不足,以利于吸引新的客戶群。
這也是林德叉車為何要推出雙品牌戰略的原因,但是,雙品牌戰略對于缺乏品牌管理,缺乏營銷技術的企業來說,發揮的作用也許是負面的,破壞主品牌的形象,也削弱主品牌的力量。可以說,雙品牌戰略是一把雙刃劍,即可能成全自己,也可能傷害自己。
目前林德實行雙品牌戰略同樣也面臨不少問題與挑戰:首先,林德要面對的就是Linde(林德)與OM的知名度差距問題。在物料搬運、氣體和配套工程兩大領域,林德集團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尤其是在物料搬運領域,林德多年來雄踞全球最大叉車制造商霸主地位,不可動搖。OM雖是意大利著名品牌,但在國際物料搬運排行上,至多只能排在前15名,若論品牌的含金量,OM更是遜色不少。在此情況下,實行雙品牌戰略,林德品牌會不會被弱化甚或被拖累?
其次,林德還要面對各種資源分散的問題。實行雙品牌戰略,雙線作戰,必定在研發和銷售等環節上分散林德原有的資源,從而影響其發揮整體優勢。
另外,在銷售渠道方面,林德原有的渠道不變,實行雙銷售渠道,則需要加倍面對雙重渠道的開發和維護力度。OM的加入,在拓展企業產品線、填補產能過剩上具有積極意義,但該品牌的生產部門在廈門,而管理和銷售公司卻設在上海,其不是借助林德叉車現有成型的銷售網絡,而是另外建一個銷售網絡,在全國招經銷商,這或許會和林德的營銷形成一種競爭形式,這也是分散、浪費營銷網絡資源的表現。
再者,不同價格策略影響市場的選擇。中國人一向過于看重價格,在購買選擇的時候,價格這一標準往往高于技術與品牌,更何況在質量沒有太大區別的情況下,中國客戶可能更多地會選擇“價廉”,也就是說今后OM叉車可能更受中國客戶的青睞。表面上看,林德、OM的分布渠道不同,兩個品牌業績并不關聯,不會相互影響,其實對客戶來說則是非此即彼,買了這個就不太可能再買那個,因為都是同類產品。這必然造成雙方銷售人員爭奪資源,搶奪客戶,壓價沖貨,由此延展到生產方面也必然如此,可能形成的不是合力而是內耗。
上述的風險,已正嚴峻地擺在林德面前。在實雙品牌戰略過程中,林德應該就市場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需求,對品牌進行合理劃分、整合,讓雙品牌協調發展并進。為此,首先就要努力讓Linde與OM雙品牌之間的差異明顯化,至少消費者看來是不同的,以滿足不同的需求。其次,成立統一協調的品牌管理部。從而防止Linde與OM之間因各自為政、各行其道而造成的搶奪客戶壓價沖貨破壞品牌情況的發生。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