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生態持續。生態持續要求改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發展方式,切實保持整個生命支持系統的完整性,保持生物多樣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資源不受污染和肆意侵害,積極治理和恢復已遭到破壞和污染的環境。
第二,經濟持續。經濟持續要求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開發應用高新技術,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善質量,優化配置,節約能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實行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減少有害廢棄物的流出和排放,使經濟和發展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致對后代人構成危害。
第三,社會持續。社會持續要求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為目的,積極促進社會向文明、公正、安全、健康的方向發展。為此,必須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合理調節社會分配關系,消除貧富不均和兩極分化;大力發展教育、文化、衛生事業,提高全體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持社會政治穩定。由此可見,可持續發展既不是單指經濟發展或社會發展,也不是單指生態持續,而是生態——經濟——社會三維復合系統的可持續。在這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生態和可持續社會組成的三維復合系統中,是以生態可持續為基礎、經濟可持續為主導、社會可持續為根本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應用于現代物流活動中,就是要求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對現代物流進行研究,形成一種與環境共生的綜合物流系統,改變原來經濟發展與物流之間的單向作用關系,抑制物流對環境造成危害,同時又要形成一種能促進經濟和消費生活健康發展的現代物流系統。這就產生了“綠色物流”這一全新的概念。
2.生態經濟學理論
所謂生態經濟學理論,是指研究再生產過程中,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物流循環、能量循環和價值增值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物流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重要一環,物流過程中不僅有物質循環利用、能源轉化,而且有價值的實現。因此,物流涉及了經濟與生態環境兩大系統,理所當然地架起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之間彼此聯系的橋梁。經濟效益涉及目前和局部的更密切相關的利益,而環境效益則關系更宏觀和長遠的利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是對立統一的。后者是前者的自然基礎和物質源泉,而前者是后者的經濟表現形式。綠色物流以經濟學的一般原理為指導,以生態學為基礎,對物流中的經濟行為、經濟關系及規律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研究,以謀求在生態平衡、經濟合理、技術先進條件下的生態與經濟的最佳結合以及協調發展。
3.生態倫理學理論
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危機,迫使人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為,不得不忍受人類對于生態環境的道德責任。這就促使了生態倫理學的產生和發展。生態倫理學是從道德角度研究人與自然關系的交叉學科,它根據生態學提示的自然與人相互作用的規律性,以道德為手段,從整體上協調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生態倫理迫使人們對物流中的環境問題進行深刻反思,從而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責任心和義務感。為了子孫后代的切身利益,為了人類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與發展,人類應當維護生態平衡。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