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北京的鐘先生通過順豐快遞郵寄了一臺價值98萬元的醫療設備到南寧。他特意選擇了2萬元的保價,保價費100元。簽收時,收貨方發現包裝破損,外殼變形,修復需要1萬多元。順豐快遞方面表示,可以賠償但只能賠250元。鐘先生的經歷并非個案,南京市的姜女士此前通過順豐快遞將價值62.2萬元的貨物從內蒙古郵寄到南京,選擇了20100元的保價,結果發生了意外損壞,維修價格是1.2萬元,而順豐的回復是賠償389元。
快遞公司將客戶快遞物品丟失或損害的現象屢見報端。在之前的不少糾紛中,客戶并未對物品進行保價,快遞公司通常只愿意賠償快遞款的3至5倍。
對于低價賠償,快遞公司一般以兩個理由支持己方主張:一是認為《郵政法》規定,未保價的郵件丟失、損毀或者內件短少的,按照實際損失賠償,但最高賠償額不超過所收取資費的3倍。二是認為在其提供的合同中明確約定了未保價物品如遇丟失,己方只須承擔一定限額的賠償;若是未足額保,則按比例賠償。
通常情況下,這些理由都經受不住法律的推敲。《郵政法》所做出限額賠償的規定只針對“郵政企業提供的普遍服務業務”。《郵政法》明確將“郵政企業”和“郵政企業以外的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予以區分,“郵政企業”承擔著更大的社會責任,如郵政設施的布局和建設、必須為農村邊遠地區提供服務等。因此,法律對郵政企業有著特殊保護。同時,《郵政法》還嚴格區分了“普遍服務業務”和“快遞業務”。
可見,無論是在主體上還是在業務范圍上,快遞公司都不符合限額賠償條件。
另外,雖然或許在快遞公司提供的格式合同中確實有賠償限額及比例的約定,但根據《合同法》,提供格式合同的一方需要充分履行告知義務。而實踐中,快遞公司業務員在客戶簽單前一般并未向客戶進行必要的提示和解釋。如此條款減輕了己方責任,加重了客戶責任,自然淪為無效的“霸王條款”,雙方都不再受此條款約束。
《合同法》規定:“當事人一方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雙方簽訂了快遞合同,快遞公司有義務將所托物品安全、無損地運輸到指定地點;否則,理應按照市場價全額賠償并且還應將快遞費也一并退還。這不僅是法律應有之義,而且是對客戶誠信負責的應然態度。
遺憾的是,現實中,普通消費者既沒有搜集證據的法律意識,也沒有依法維權的能力,只得任由低價賠償淪為快遞業的霸王條款。如在成都武侯法院審理的類似案件中,法院以快遞公司未提示告知違約,判決撤銷了相關格式條款。可是,這個案子的原告并沒有有效證明貨物的價值,法院只能按照保價金額判決快遞公司賠償。
為了減少該類糾紛,快遞公司有必要在使用格式條款時讓客戶周知,充分保障客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客戶在快遞物品時,對于貴重物品須如實保價。同時,須在快遞單上注明所郵寄物品的詳細信息,并要求快遞員依規驗視。對于貴重物品應保留購買憑證,當出現意外時積極維權,通過每位受損客戶的依法維權,打破快遞業的霸王條款。
(文內圖片來源于網絡)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