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機器人鋰電池自動生產線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科技巨變助力騰飛。近年來,市科技局堅持抓好隊伍建設,筑牢戰斗堡壘,提高黨員素質,發揮模范作用,創新黨建載體,提升服務質效的理念,實現機關黨建與業務工作一體推進,全市科技創新工作不斷實現新突破,創造新業績。
2020年我市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403家,存量達1845家,“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超50%,排名全省第一;成功認定2家省級高新區,數量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名第二。2021年我市新增兩個省重點實驗室,獲得省扶持資金共300萬元;成功舉辦我國核科技界最高層次學術論壇——中國核學會第十四屆“三核”(核科技、核應用、核經濟)論壇;啟動江門科技“雙百工程”“博聚五邑”行動……累累科技創新碩果鋪就起我市經濟騰飛的康莊大道。
A 抓學習,強能力 不斷夯實思想陣地
黨的百年征程不僅是一部披荊斬棘波瀾壯闊的巨幅史詩,還是最鮮活最豐富的“百科全書”。自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市科技局黨組認真貫徹落實市委部署與安排,從加強組織領導入手,注重調動全局黨員干部的參與熱情,重點提高黨史學習教育的質量,積極推出“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清單,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取得扎扎實實成效。
市科技局始終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堅持學懂弄通做實,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及時轉化為科技業務工作的思路和策略。
市科技局黨員干部積極利用“學習強國”“江門市干部培訓網絡學院”學習平臺等網上學習資源開展黨史學習,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等學習內容,切實做到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得。市科技局還將黨史學習與深入學習新中國科技創新史結合起來,定期在微信公眾號上轉載“百名院士的入黨心聲”,深入學習老一輩科學家們矢志奮斗、勇攀高峰的優秀品格和永遠跟黨走的愛國情懷,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永葆初心、奮發有為。
除此之外,市科技局還邀請市委宣講團成員、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陳弢同志作宣講報告,陳弢同志結合江門地方史,圍繞《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中共江門地方史及啟示》主題,對黨的百年奮斗史作了系統闡述和全面解讀,對學深悟透黨的百年歷史、繼承革命傳統、賡續為民初心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同時,市科技局還組織黨員觀看學習教育影片。如《千頃澄碧的時代》,在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之年,黨員干部透過電影深切感受到了脫貧攻堅一線黨員干部的情懷和使命感,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懸崖之上》中,四位經過嚴格訓練的共產黨特工在執行秘密行動時與敵人斗智斗勇,最終完成任務的故事,讓黨員干部深刻體會到和平的今天來之不易,感恩革命前輩為新中國的付出,更加珍惜和把握當下的發展機遇,將實現個人理想融入到國家發展的大局中。
B 抓落實,強融合 不斷破解科技創新發展難題
讓黨建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必須要有過硬的舉措和辦法,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落實在行動上。市科技局始終堅持黨建與業務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黨建引領工作頻出實招。該局緊扣“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要求,聚焦職責、學史力行,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同時,圍繞“三定”職能,及時梳理“我為群眾辦實事”任務清單,明確時限、責任到人。
按照市科技局制定的《江門市科學技術局領導班子聯系服務重點科創單位制度》要求,局領導班子成員深入科技企業、深入基層,助力破解科技創新發展難題,推動科技、人才、資本要素融入產業鏈供應鏈,服務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通過技術咨詢、項目對接、政策宣講、人才培訓等多種方式,開展各具特色科技志愿服務,以黨建帶群建拓展服務新空間。
5月28日,市科技局召開了江門科技雙百工程啟動會,初步搭建起江門市政產學研對接數字公共服務平臺。江門科技“雙百工程”——百家中心促百家高企高質量發展,即建設100家江門市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推動100家高新技術企業高質量發展,加速培育“金種子”上市企業。市科技局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對接,積極為科研人員、企業家搭建交流平臺,通過江門科技“雙百工程”示范效應,促進優質科技創新資源向我市轉移集聚,將學習成效轉化為服務科研人員和科技企業的實效,引進潘復生院士團隊與臺山中鎂科技公司聯合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鎂合金新材料基地。
除此之外,市科技局實施“博聚五邑”廣東省科學院博士特派員行動計劃,多維度、深層次深化與省科學院合作。圍繞我市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爭取省科學院每年派出20名博士、博士后組成“博士特派員”,到我市科研機構、科技型企業開展科研合作和技術攻關,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支持企業通過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我市產業集群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5月28日,省科學院首批6位青年博士特派員已與我市嘉寶莉化工、天地壹號等企業開展了項目合作。同時,市科技局積極開展專題調研。繼續深化“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工作,圍繞科技服務對象反映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以及市科技局2021年科技創新重點工作等方面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形成調研報告,提出解決方案。
C 持續擦亮“科創三張牌” 發揮戰略科技力量作用
擦亮“院士牌”。4月21日,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林應武會見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和工程院兩院院士、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副校長、蘇州校區校長、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工業過程模擬與優化研究所所長余艾冰一行,共謀院士科創項目建設,加快推動江門人才島打造國際人才云基地。 同時市科技局深化與國內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對接合作,推動聯合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積極推動北航高水平科技綜合體落戶江門,加快江門人才島科創中心、中科健康創新生物產業園等科技載體建設。成功舉辦我國核科技界最高層次學術論壇——中國核學會第十四屆“三核”(核科技、核應用、核經濟)論壇,邀請該領域6位院士出席江門“520”人才節開幕式,組織與會專家實地走訪江門中微子實驗站、臺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等,積極推動院士專家技術成果在我市落地轉化。《人民日報》等數十家央媒、省媒對論壇進行了連續新聞報道。市科技局實施疫情期間辦理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3項臨時便捷措施,實現全程網辦,同時最大限度壓縮審批時限,由法定辦結時限20個工作日壓減為即時受理即時辦結,方便企業引進人才。積極實施國家海外引才計劃,推薦申報火炬計劃項目2個、海外優青計劃項目4個,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實施高層次人才團隊創業啟動資助計劃,對3個高層次人才創業團隊發放資助資金110萬元,大力支持初創企業發展。
擦亮“大科學裝置牌”。市科技局積極支持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加快建設,發揮國家大科學裝置高端創新要素集聚效應,探索與中科院高能所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結合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技術需求,積極引進中科院高能所科技成果到我市進行轉移轉化。同時發揮實驗站人才基地的作用,利用好實驗站匯聚的一大批國內外科學家,積極對接交流引進。并推進五邑大學與中科院高能所在師資、教學、科研、人才培育等方面開展合作,積極參與項目實驗研究。
擦亮“高水平理工科大學牌”。市科技局積極支持五邑大學與中科院、省科學院、港澳高校院所深化合作,加快“中德(江門)人工智能研究院”“數字光芯片聯合實驗室”“紡織材料粵港聯合實驗室”“小微企業創新中心”等平臺建設,爭取在前沿關鍵技術取得更大突破,提升支撐地方產業發展的能力。今年我市新增兩個省重點實驗室,獲得省扶持資金共300萬元。其中“廣東省醫學大動物模型重點實驗室”是五邑大學與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合作共建的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以攻克人類重大疾病為終極目標,圍繞再生醫學大動物模型研究方向,以豬、兔、猴和犬類為主要實驗動物模型,建立高標準、國際化的大動物疾病模型繁育和研究基地,充分發揮團隊優勢和江門市區域優勢,吸引有國際影響的醫藥研發人才開展人類重大疾病和干細胞治療研究,用于進行重大遺傳疾病和突發傳染病的新藥篩選以及探索新型治療方案,將有力提升我市生物醫藥領域的研發能力。
D 孵化培育體系不斷完善 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
“成長企業組特等獎將獲得100萬元扶持資金,初創企業組一等獎將獲得40萬元扶持資金。”第十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東·江門賽區)暨2021年江門市“科技杯”創新創業大賽已啟動,6月17日,市科技局工作人員利用網絡直播平臺,詳細講解了市賽參賽條件、報名方式等內容,并結合大賽現場路演等特點,邀請了相關專家進行商業計劃書的在線指導。線上培訓會吸引了1000多家企業參與,講解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專業水準高,獲得了企業的一致好評。
近年來,我市孵化育成體系不斷完善。如今,我市已連續八年舉辦“科技杯”創新創業大賽,大賽影響力和競爭力不斷擴大,培育了優巨、奇德、盈驊等一批高科技企業,其中奇德新材于5月26日在深交所成功上市。2018年盈驊公司項目榮獲國賽亞軍。2019年香港青年“魚菜共生”項目獲第六屆“創青春”中國青年雙創大賽金獎。2020年省賽行業賽中我市企業分獲成長組冠軍、亞軍。全市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37家、眾創空間35家,成立了江門市科技企業孵化協會。廣東南方職業學院科技園被成功認定為我市首個省級大學科技園,粵港澳科技企業孵化器——珠西創谷吸引50多個港澳創客團隊入駐孵化。
科技金融結合也不斷深化,據悉,2020年新增科技支行3家,2021年又新增4家,全市現有科技支行30家、科技小額貸款公司2家、科技金融服務中心2家。設立創業引導基金8支,總規模9.14億元。出臺了科技型企業“邑科貸”政策,設立了2610萬元的風險準備金池。2020年科技貸款貼息備案201個項目,貸款金額約10億元,貼息1657萬元。
市科技局把創建省級高新區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提升區域創新發展水平的重要任務來抓,2017年以來,先后組織開平翠山湖科技產業園、臺山工業新城、鶴山工業城申報認定省級高新區。通過“以申促建”,支持指導園區完善空間發展規劃,構建科學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強化特色產業集聚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建設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引進培育創新型人才隊伍,優化創新創業生態。通過3年時間的培育發展,園區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主要科技指標實現快速增長。2020年底,開平翠山湖科技產業園、鶴山工業城成功認定為省級高新區,我市省級高新區數量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名第2。
市科技局緊抓高新技術企業“牛鼻子”工程,2020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403家,存量達1845家,“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速超50%、排名全省第一。
據悉,今年1—5月全市共發動了446家企業申報高企,較2020年同期增加60家,增幅15.54%。經過形式審查、現場核查、審核推薦等環節,向省科技廳推薦申報的第一批企業共221家企業,排名全省第4;第一批推薦申報企業的知識產權數量達2991件,較2020年增加了112件;第一批推薦申報企業上年度研發費用達19.99億元,增幅達19.38%。同時,市科技局著力推進江門市科技型小微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工作,壯大高企后備梯隊,1—5月組織企業參加了4個批次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全市710家企業成功入庫,較2020年同期增長了24.12%。市科技局不斷完善科技型小微企業評定標準,加強江門市科技型小微企業申報管理,目前在庫企業達5150家。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