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是下個10年互聯網最大品類,越早布局才能越早參與。農產品電商,本質是農業電商,目前來看社區電商模式與農業電商是最契合的。”10月30日,一位阿里巴巴相關業務線負責人對虎嗅表示。
進入10月,阿里、美團、拼多多紛紛加大了在農業上的布局力度。10月30日,拼多多開啟“蘋果雙11”;10月中旬,美團優選在“遼寧國際農業博覽會”上與多家種植合作社簽約;10月27日,阿里淘菜菜宣布將再“調”100萬斤平價菠菜全平臺投放。
隨著2021年橙心優選、十薈團等平臺逐漸“偃旗息鼓”,社區電商已經正式進入“大廠時代”。在社區電商圈內,美團、拼多多、阿里甚至被視為“新三國”,而農產品正是這三大平臺共同關注的焦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波“社區電商的大廠三國殺”游戲中,阿里慢了半拍。在2020年,美團優選、多多買菜已經分別成為各自公司的核心業務,美團和拼多多給社區電商業務匹配了更多的資源、人力,甚至在兩家公司內社區電商均被視為“一把手項目”。阿里今年才逐漸提高社區電商在集團內的重要度,而在架構調整、資源匹配等環節,阿里的社區電商業務線直到9月才徹底完成升級。
“我們需要彎道超車。”阿里巴巴淘菜菜蔬菜業務負責人羅杰對虎嗅表示,2022年春節,將會是阿里淘菜菜的關鍵節點,圍繞農產品的幾個關鍵業務能否真正跑通,到春節“即見分曉”。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2022年的上半年,對阿里、拼多多、美團的社區電商業務而言會是關鍵時刻:圍繞農產品的社區電商“前哨戰”可能會在此時進入新階段。“對美團和拼多多而言,能否守住既有優勢并持續擴張會是關鍵點。對阿里而言,在社區電商這場大戲里,到底是看對手二分天下,還是實現三足鼎立,此時可以一探究竟。”
悄無聲息的蔬菜博弈,已經出現在人們“飯桌上”。10月31日,來自“全國農產品商務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菜價信息顯示,菠菜價格已經比前幾日明顯下降,以天津市場為例“平均批發價”已降為9.95元/公斤(幾天前則是12元/公斤~15元/公斤的價格)。而就在這一天,在阿里淘菜菜、美團優選上,天津市場的菠菜價格分別為9.20元/公斤、9.56元/公斤。
互聯網大廠的賣菜邏輯
據拼多多的相關人士向虎嗅表示,拼多多董事長兼CEO陳磊,在每一次公開講話和電話會議中,都會提到“農業話題”。來自拼多多的數據顯示,在全平臺GMV中,目前農產品類GMV占比已經達到16%。
而在今年8月,曾有熟悉美團社區電商業務的人士向虎嗅透露,2020年至今發力農業已經是美團內部的關鍵方向之一,2021年美團最關鍵的投入項目之二是圍繞農產品的冷鏈建設以及尋找更多貨源地。
阿里圍繞農業的深度發力,始于2019年的數字農業事業部。在2019年10月,阿里曾宣布在全國落地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之后不久其中一部分基地升級為了“盒馬村”。而在今年5月,阿里旗下的農產品供應鏈正式和社區電商事業群打通,這也被視為2021年阿里整合旗下農業產業的關鍵舉措。
三個平臺重視農產品的原因來自兩個維度。首先是宏觀因素影響下,發力農業與大方向契合。曾有業內人士在9月底向虎嗅表示,“美團、拼多多、阿里、京東幾個平臺的部分農業項目,并不以純粹的商業角度去評估價值,相關人員也不以經營指標去衡量業績。”
另一個原因則是農產品對于社區電商的特殊價值。
“農產品的復購率更高、消費頻次更高,作為社區電商的流量入口極為合適。通過日常消耗的土豆、黃瓜、胡蘿卜,平臺可以迅速培養用戶習慣和忠誠度,并為日后在平臺上販賣其他品類及高客單價產品打下基礎。”一位不愿具名的社區電商分析師對虎嗅表示。
隱藏在“流量入口”身份背后的,還有農產品的“待互聯網化潛力”。曾有負責某電商平臺農品事業的相關人士認為,“互聯網思維和玩法還沒有深入改寫農業,下一步互聯網基因對農業的影響,可以從銷售端深入到生產端。”
值得注意的是兩個關鍵變量:流通效率和履約成本。
據羅杰透露,在杭州等地,淘菜菜正在試點“本地菜”項目,這些菜從農戶田間到消費者餐桌的“物流”時間是一個關鍵點。“目前,我們可以做到16~20小時,而在明年春節我們希望做到12小時。”
在理想狀態下,在12小時內,從田間采摘的蔬菜將經過清晰、加工(修剪整理)、包裝等一系列環節。但如果想在短時間內完成整個流程,不僅需要冷鏈等基礎件的保障,也需要在關鍵環節匹配相關人員并提高人效。
某生鮮電商平臺的負責人在9月曾對虎嗅講述了一個細節。2021年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平臺均在發力水產活鮮即時送達業務,在前置倉中這些平臺不僅要建成“水族館”,還需要單獨匹配能夠處理水產的人員。“如果消費者希望買已經加工好的活鮮,前置倉中需要有人能夠立刻進行專業處理。”
但隨之而來的是人效問題。對于部分水產需求并不旺盛的城市而言,如果每一個前置倉中都匹配一位專職“漁夫”,那么該人士一天的工作量可能只有不足10單,這意味著低人效。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部分生鮮電商平臺需要重新設計前置倉員工的“工作范圍及績效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流通效率不僅是時間和專業加工的問題。據統計,部分農產品由于流通效率較低,而造成的損耗普遍在10%~20%。曾有云南的蔬菜水果種植者向虎嗅描述了其中緣由:以水果為例,在運輸過程中,顛簸會導致水果“磕碰”,而這些果子的價值會嚴重縮水。而在蔬菜環節,損耗更為明顯,以圓白菜、大白菜等蔬菜為例,這些菜在運輸環節中經常會因為“磕碰”等原因導致外表層不美觀,當這些菜送達C端市場時,消費者會習慣性地摘下“最外面一層葉子”。
隱藏在流通效率背后的,是履約成本誰來承擔的問題。
在部分社區電商平臺中,因運輸等環節造成的損耗,是需要由供貨的批發商來承擔的。曾有華東地區的蔬菜批發商向虎嗅表示,平均每一單的損耗至少在10%。“這也是為什么,大家都在說,社區電商只做蔬菜必死無疑。”
據這位批發商透露,大部分社區電商在2019~2020年都發力蔬菜類產品,為了吸引客流,這些產品本身“低價”,在“損耗”和履約成本影響下,這導致當時給社區電商供貨的批發商陷入虧損。“最終的結果就是,批發商不愿意給這些社區電商平臺供貨。于是平臺只能給供貨方加價,但在C端市場又不得不打價格戰吸引消費者,所以很多社區電商平臺最終撐不住了。”
想解決流通效率、履約成本問題需要高額投入,且在短期內不考慮盈虧。以降低損耗為例,在運輸環節不僅需要專業的冷鏈,而且需要在網格倉等環節提高基礎設施升級。以某款在今年上半年熱賣的水果為例,據了解這種水果在采摘后需要立刻送入5攝氏度的低溫箱中加工處理,而從山東基地運送到全國市場,整個過程必須通過車廂恒溫4攝氏度的專業貨車完成。
這也是為何美團、阿里、拼多多在發力社區電商后一直在持續投入基礎端。以美團為例,從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美團在社區電商領域的投入已經超過200億元,其中相當大的開銷用于冷鏈建設;而在今年8月的一次交流會上,阿里淘菜菜相關人士向虎嗅表示,在接下來淘菜菜將先投入100億元打開局面。
阿里能彎道超車么?
在大廠賣菜這件事上,美團、拼多多、阿里在做一些看似相同的事。比如在2021年他們都在擴建冷鏈,并改善流通效率;再比如三大平臺都在尋找更多的上游“貨源”。
但依然有一些明顯的差異。比如對待團長的態度,2021年美團優選在持續加強團長體系,而在多多買菜生態中,團長的重要性則在逐漸被削弱。美團優選在拓展新城市后,會非常依賴團長通過微信等渠道進行營銷促單。而在多多買菜生態下,團長在“營銷促單”上的作用并不明顯,甚至在部分城市團長的拉新補貼也被降低。
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美團和拼多多在社區電商這件事上有各自的“基因優勢”。“拼多多的優勢是貨源,直接和農戶、基地形成合作,用保底收購價+產地訂單方式鎖死產能,并通過平臺上低價促銷確保銷量;而美團的優勢是流量和在地方市場的BD資源,基于外賣、單車等消費場景的用戶流量,給賣菜業務帶來明顯的流量加持。”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和美團在內部圍繞社區電商都形成了更高效率的“組織架構”。曾有熟悉兩家平臺的人士透露,美團和拼多多是大廠里較早對社區電商給予厚望的平臺。“幾乎不存在遲疑或者后悔,義無反顧。”
而這股“斗志”的根源是,美團和拼多多看到了社區電商的終局:顛覆既有的貨架電商世界——當社區電商可以賣菜、賣飲料、賣零食時,它距離賣3C產品、賣鞋服、賣美妝還遠么?
“次日提比大部分電商物流速度都快,社區電商的價格優勢又比較明顯,從長遠來看這不是一個簡單地賣土豆或者黃瓜的生意。”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師認為,這種“遠圖”正是拼多多和美團不惜代價也要做社區電商的根本——去改變5~10年后電商世界的版圖格局。
在今年8月的交流活動上,阿里淘菜菜相關人士曾表示,淘菜菜內部對這種長遠的“可能性”已有重新認識。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曾有阿里的人士表示,做社區電商這件事在阿里內部是存疑的。而到了2021年上半年,已經有相關人士稱社區電商為“戰略防御性項目”,而到了2021年下半年社區電商已經是阿里內部的五大新業務之一。(財報信息顯示,阿里把淘特、社區電商、本地生活、新零售、LAZADA視為高投入的新業務)
一個明顯的信號來自架構和人士變動。今年7月,阿里內部宣布淘菜菜商品運營負責人陳彤彤(花名:驚石)同時兼任數字農業事業部總經理——這意味著阿里旗下農產品供應鏈和以“賣菜”為主業的社區電商業務正式打通。而早于此,阿里社區電商事業群還進行了一系列變動,據熟悉內部的人士透露“一些用短期營收績效衡量社區電商業務的管理者,被降低權重或者調走。”
但一個現實問題已經擺在阿里面前,美團和拼多多過去一年多的持續發力,已經在市場上形成了明顯的“身位優勢”。截至2021年6月,美團優選和多多買菜已經是市場份額最大的兩家。
“我們需要彎道超車。”據羅杰向虎嗅透露,淘菜菜內部認為,在社區電商這件事上,阿里不能去照搬“友商”的玩法。“阿里的優勢是技術以及物流等基礎環節。”
羅杰認為,淘菜菜的方向不應該是“提供更便宜的菜”。目前,在淘菜菜內部,正在嘗試推出來自城市附近農戶的“本地菜”產品,這種蔬菜會平均貴10%,但在化肥農藥等環節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我們想做的是差不多價格下,更好的蔬菜,這可能是淘菜菜的機會。”
但這絕非一件同意的事情。據了解,“本地菜”一般需要產自城市附近80公里農區。這些菜并非來自大型種植基地,而是源自合作社農戶。為了確保口味,淘菜菜需要提前向合作社下訂單,并把化肥、農藥等環節的詳細標準列出。
隱藏其中的是人性博弈。據悉,這些“本地菜”所需要的化肥成本更高,種植的品種種子成本更貴,如果憑借農戶“自覺”是很難實現的。“農戶一般看市場上什么賣的好,就種什么,他們不會去想很多。”羅杰說,為了讓農戶同意合作,淘菜菜需要通過提前下訂單并支付訂金的模式來獲得“本地菜”。
有業內人士向虎嗅表示,這種打法到底能否真正贏得市場認同,還需要時間檢驗。“其實想做更高客單價蔬菜產品的平臺還有幾家,但困擾大家的共性問題是,社區電商的核心消費人群,到底更在意口感?還是更在意價格?這也是幾個月后淘菜菜需要回答的問題。”
眼下,阿里淘菜菜需要解決的是與時間賽跑的問題。據羅杰透露,在未來5個月時間內,淘菜菜的核心業務線將推向多個重點城市。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淘菜菜即將發力的城市中,美團優選和多多買菜已深耕多日,而這將是三家互聯網大廠,圍繞農產品的一次關鍵角逐。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