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半個多月的2021年雙11購物節,終于畫上了一個還算圓滿的句號。這是歷史上最長的一個雙11,也是參與平臺最多、競爭最激烈的一次。跟大部分消費者一樣,我口里喊著“今年雙11不想再買東西了”,其實還是買了各種各樣的東西,到現在還有很多快遞包裹沒拆完——其中來自拼多多的包裹比例不低。
熟悉電商行業歷史的人可能還記得,早年的拼多多并不是雙11這類購物節的主角。因為它的口號是“每天都是雙11”,實現特惠商品的常態化,所以不會對某個時間段的活動特別在意。但是,自從2019年以來,情況不斷地發生著變化:
2019年,是拼多多推出“百億補貼”的第一年,雙11期間也第一次舉行了“品牌補貼日”。以iPhone 11手機為代表的一批大牌商品,同時拉升了拼多多的活躍買家數量和復購率,從而讓拼多多加速了向“品牌電商”的進化。
2020年,拼多多聯合湖南衛視,首次舉辦了雙11主題晚會,吸引了大量媒體報道和外部關注。本次拼多多雙11推出了秒殺優惠券、超值大牌、九塊九等多種玩法,設置了10個品類分會場;它已然成為雙11購物節最重要的參與平臺之一。
2021年,拼多多繼續加碼雙11,重點資源傾斜到兩個方向:國貨品牌,以及農產品品牌。“買接地氣的國貨品牌”,成為拼多多對消費者的一項核心吸引力。
與其他電商平臺相比,拼多多在國貨品牌和農產品方面,具備獨特的、難以復制的優勢,包括但不限于雙11期間。如果說每年的雙11是觀察中國消費實力的一個重要窗口,那么拼多多就是這個窗口上最能讓人看清“國貨”和“農產品”的那塊玻璃。為什么這么說呢?這是由拼多多平臺的本質決定的。
首先,在主流電商平臺當中,拼多多的活動規則最簡單,消費者既不用做“算術題”,也不用忍受長時間的預購和饑餓營銷,而且由社交傳播導致的口碑效應最強。因此,拼多多最適合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求”或“理性需求”。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雙11“剁手黨”正在向“理性人”轉變,“薅羊毛”需求讓位于“品質消費”需求——拼多多的經營方針,良好地迎合了這個轉變。
其次,大部分電商平臺,無論是貨架電商平臺還是新興的內容電商平臺,雙11活動的規則都嚴重傾向于國際大牌——因為這些大牌擁有最高的客單價和營銷預算,也最能給平臺本身“帶流量”。當然,新國貨往往也能分到一杯羹,但僅限于那些資本追捧的“獨角獸”品牌——因為只有它們才具備足夠的預算,應對雙11活動的巨大流量開支。絕大多數國貨品牌注定是“陪客”或“看客”。
拼多多則為這些國貨中堅品牌提供了足夠的舞臺。在今年雙11期間,九陽(小家電)、立白(日用品)、上海家化(美妝)、張小泉(廚具)、回力(運動)等國貨品牌,均在拼多多取得了不錯的斬獲,以百億補貼、聯名定制等形式分享了雙11活動的紅利。上述國貨品牌,在“流量能力”或“資本能力”方面,或許比不上一些炙手可熱的“獨角獸品牌”;但是在消費者最關心的“產品力”方面,顯然不落下風。對于這一點,經驗比較豐富的消費者應該跟我有同感。
與此同時,大部分電商平臺在雙11期間并不以農產品作為主戰場(準確地說是不作為任何購物節的主戰場),道理是一樣的——農產品的品牌化率很低,客單價也低,給平臺帶來的貨幣化率尤其低,還會擠占雙11期間寶貴的物流承載能力。換句話說,雙11期間的平臺資源太寶貴了,應該優先供給美妝、服裝、高端數碼等高附加值產品,不應該讓農產品分一杯羹。
然而,在拼多多,我們會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今年雙11期間,它堅持“百億補貼計劃對農產品零傭金”,而且持續向農產品傾斜流量資源和運營支持。重點指向兩個方向:一個是成熟的農產品加工品牌,包括中糧、統一、盼盼、康師傅等;一個是正在崛起的初級農產品地標品牌,尤其是方興未艾的水果國家地標品牌。
11月正好是全國蘋果收獲季,拼多多專門舉行了“11.11蘋果狂歡節”,囊括了山西萬榮蘋果、四川鹽源蘋果、山東榮成蘋果、甘肅花牛蘋果……等眾多國家地理標志品牌,每個地理標志品牌中,又有很多企業品牌在拼多多的年銷售額已經超過1億元,這對于初級農產品而言是很難得的戰績。我相信這只是一個開始,因為農產品就是拼多多的未來,它將在未來多年構成拼多多GMV的很大一部分。
看到上面這一幕,我跟一位電商行業的朋友感嘆道:“拼多多的雙11,就是蘋果+蘋果——幾千塊錢一部的蘋果手機和幾塊錢一斤的榮成蘋果,兩者看起來那么不搭界,放在一起卻這么和諧。”對方笑道:“這樣的場景,確實也只有在拼多多才會出現了。”
過去多年,一直有人懷疑,拼多多的規模成長起來之后,就會“變質”,變成又一個“主流電商平臺”,讓中小商家讓位于品牌商家,普通品牌商家讓位于大牌商家,低貨幣化率商品讓位于高貨幣化率商品。至少從今年的雙11看,大家可以放心了,因為拼多多沒有變質。雖然它確實在品牌化,確實在出售更多的高客單價、高附加值商品,但是其他商家并沒有被“犧牲”掉。拼多多保持著一個良好的平衡,兼顧著消費者不同層次的需求,也就兼顧了不同類型商家的利益。
附帶說一句,我對于近年來炙手可熱的“新消費”“新國貨”概念,一直抱著比較警惕的態度,因為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營銷推動(也就是資本推動)的。許多“新國貨”獨角獸的爆紅,無非是大舉砸錢買量、不計成本地進行推廣的結果。過去每年的雙11,都伴隨著幾個“新國貨”獨角獸的崛起,可惜來得快去得也快,絕大部分這樣的獨角獸品牌難以實現盈虧平衡。
最重要的是,因為在營銷上投入了太多精力,許多“新國貨”品牌未能聚焦于產品力,而這才是消費者最關心的東西。新國貨不講產品質量、只講概念和推銷,已經成為了一種消費者的刻板印象。可是,這并非新國貨品牌自己所能決定的——在武裝到牙齒的國際大牌面前,它們只有無休止地進行推廣投入,才能獲得一席之地。歸根結底,這是由主流電商平臺的流量規則決定的。今年的雙11,再次印證了這一點。
而拼多多可以成為一個新希望,讓那些不是資本驅動、沒有很高營銷預算的新國貨品牌,也能以合理的成本獲得用戶,從而獲得一個比拼產品力的機會。所以,拼多多強調自己是“買接地氣的國貨品牌的第一選擇”。所謂接地氣,接的是消費者的地氣、產品力的地氣、真實需求的地氣,而不是被資本驅動、高高在上、忽視消費者的呼聲。
從這個雙11,我看到了電商行業的許多新變化,遠遠超過了雙11購物節本身。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收獲就是:我對拼多多的未來更有信心了。它已經規模很大、商品齊全、品牌化程度很高了,但它并未喪失初心,并未將平臺的短期利益置于消費者的長期利益之上。
雙11已經舉行了很多年,但只有2021年才應該被稱為“國貨品牌和農產品的雙11元年”——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拼多多的參與程度更高了。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