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是電商領域當之無愧的霸主,除了擁有C2C淘寶、B2C天貓、B2B1688、天貓國際及螞蟻金服等外,阿里巴巴還打造了一條完整的電商產業鏈,茵曼、申通、圓通、蘇寧云商、銀泰等無不受益于阿里的扶持。然而,在電商以外的領域,阿里又深陷另一道“魔咒”——不少被收購的公司發展慘淡。
從蝦米音樂、天天動聽、優酷土豆、UC等大文娛類選手,到雅虎中國、口碑網、豌豆莢、中國萬網等互聯網公司,這些年來大部分被阿里收購的企業似乎都陷入了一個怪圈——獨立經營時以行業獨角獸著稱,進入阿里系后,則紛紛從頭部玩家中掉隊,聲量漸小甚至銷聲匿跡。
投資并購是資本市場的常規運作手法,只是相比于同為互聯網巨頭的騰訊,阿里的收購為何頻頻失利?一直以來在試圖構建自身龐大商業“帝國”的阿里巴巴,在當前互聯網行業水深火熱的換擋期下,該如何堅固自己的城池?
阿里并購,陷入怪圈
阿里的并購業務,一直是一個怪圈。
2005年8月,阿里全資并購中國雅虎。 在當時,馬云希望利用雅虎的搜索技術,為淘寶帶來更大的流量。但實際上,雅虎不但沒有為阿里帶來收益,阿里每年還要向雅虎支付約5000萬美金的技術使用費。八年后,雅虎中國宣布停止提供服務,一代搜索引擎霸主就此隕落。
2006年10月,阿里將與大眾點評齊名的生活服務平臺口碑網收入囊中。作為當年最大的生活服務類網站社區,阿里巴巴收購口碑網后先后將口碑網并入雅虎中國以及淘寶網。本以為淘寶網巨大的流量能夠給口碑網導流形成強強對話,但后來居上的大眾點評和美團網卻把口碑網拋在了身后,口碑網淪為淘寶內無足輕重的點評平臺。2011年,口碑網停止運營。七年之后,重新啟動的口碑與餓了么合并,再一次淪為阿里旗下其他應用的附屬品。
也是在2006年,阿里聯合螞蟻金服以95億美元完成對餓了么的全資收購。然而,率先打響國內外賣革命的餓了么,卻被后起之秀美團外賣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術迅速反超。盡管阿里先后派出口碑和百度外賣進行支援,但餓了么終究還是難以抵擋對手的攻城掠地之勢。
如今,餓了么市場份額和用戶方面數據均弱于美團。券商數據顯示,交易額方面,2020年2季度美團外賣交易額為餓了么的2.7倍,并且逐年擠壓其他平臺份額。餐飲外賣時長方面:美團占比68.2%,餓了么占比25.4%,其余平臺占比6.4%。用戶粘性、日均啟動數方面,美團外賣的用戶粘性為23.15%,而餓了么的粘性僅為22.56%。
蝦米音樂的隕落是再一個抱憾的故事。2013年初,王皓在將蝦米賣給阿里的同時,可能沒有想到其一手打造的小眾音樂平臺會在八年后面臨被關停的命運。 彼時,蝦米正憑借“獨立、小眾、文藝”等標簽處于各大音樂App的頂端,在移交給阿里時尚有2000萬名注冊用戶以及高達六七百萬的月活用戶。
盡管蝦米上聚集了一批數量不小的忠實用戶,但由于當時用戶的付費習慣尚未養成,導致用戶付費率不足千分之五,而蝦米在率先推出在線付費這一盈利模式之后,其微薄的收入并不足以支付高昂的音樂版權費用。 因此,僅靠融資過活的蝦米很快便舉步維艱,這才有了小而美的音樂平臺委身于資本大鱷的故事。
然而,背靠阿里的蝦米音樂卻因為彼時阿里對蝦米的忽視,直接導致在版權之爭中,大量用戶離開蝦米音樂——蝦米進入版權競爭時,那1%已經是有錢都買不到的狀態。更多、更有價值的版權已經握在別家手中,且遠未到期,用戶只能看著歌單一點點“灰”下去。
在這樣的情況下,阿里也并未對蝦米音樂做出任何扶持,而是在2019年9月6日作為領投方參與了網易云音樂達到7億美元的融資——這其實已經成了要放棄蝦米音樂的信號。終于,2021年1月5日上午,蝦米音樂發布官方聲明,由于業務調整,蝦米音樂播放器業務將于2021年2月5日正式停止服務。
除此之外,UC瀏覽器、網易考拉以及豌豆莢等應用在被阿里收編之后也都未能逃脫江河日下的命運,而這一現象還因此引發了互聯網圈內的調侃——凡是公布阿里要收購的企業,被收購企業的股價就會大跌;凡是公布騰訊要收購的企業,被收購企業的股價就會大漲。這或許就是資本市場用腳投票的最好說明。
阿里并購,掌權硬傷
眾所周知,阿里和騰訊都是資本大戶,也是收購大戶,但兩者的收購邏輯有顯著的差異。阿里的收購邏輯,是收購之后,換掉原來的高管或者創始人,派來自己的嫡系部隊進行管理,但顯然,這樣做有很大的弊端。
首先,被收購的公司,已經完全無法按照創始人的規劃來發展,嚴重偏離了正常的發展軌道,也喪失了創業團隊最初的激情。同時,阿里雖然對于所有的收購企業都要求絕對控制權,但阿里的團隊又沒有這個能力經營好。
比如,和蝦米一樣,此前同屬于大文娛板塊的優酷土豆(簡稱“優酷”)在被阿里收購以后,也開始在長視頻平臺大戰中頹勢盡顯。而其之所以會在長視頻平臺大戰中落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阿里部隊的人事動蕩。
在投入阿里的懷抱之前,優酷也曾經歷了一段發展的巔峰時期。業務模式對標YouTube的優酷,以UGC內容生產模式為主,先后打敗了56、六間房、酷6等一眾玩家,成為全球首家獨立上市的視頻網站。兩年后,通過與最大競爭對手土豆網的合并,優酷憑借近50%的市場份額,一舉坐上了視頻網站的頭把交椅。
2016年4月,阿里以超過46億美金的價格將優酷收至麾下,并賦予其大文娛排頭兵的角色。然而,就在其他玩家瘋狂砸錢購買熱門版權并不斷壯大會員規模之際,優酷卻經歷了四年三度換帥的人事動蕩,以致于錯失了版權大戰中搶奪主動權的最佳時機。
首帥俞永福擅長融合,將戰略重點放在了優酷與整個阿里大文娛集團的打通上。繼帥楊偉東作為優酷團隊的元老一直以激進風格著稱,其接任之后優酷開始不計成本地在市場上搶奪熱門劇集和綜藝版權,且報價常常是對手的兩倍。在楊偉東坐陣期間,優酷接連推出了《白夜追兇》《軍師聯盟》等熱門劇集和爆款綜藝。通過其“劇集類型化+ 綜藝系列化”的這一套打法,此前被對手趕超的優酷也再次爆發了事業中的“第二春”。
但是,隨著楊偉東因經濟問題被帶走,優酷艱難迎來的高光時刻又再次歸于沉寂。在現任掌門人樊路遠的帶領下,優酷又開始變得務實起來,一直將“控制成本、減少虧損”當作新的戰略重點,而退出版權大戰的優酷與對手之間的差距也在此時又再一次被拉大。連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等新興對手也都后來者居上排在了優酷的前面,曾經的視頻行業老大悄然掉隊已是不爭的事實。
另一方面,阿里這樣做,給自己在投資界帶來了很不好的觀感和名聲。許多獨角獸公司的創始人,正是因為不想自己的創業心血被阿里毀于一旦,才拒絕被阿里收購或者入股。比如美團的王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美團最開始是阿里投資的,后來王興因為不滿阿里的做法,才轉投騰訊,甚至成為了阿里的死敵。
不同于阿里,騰訊采取的則是一種合作共贏的投資策略。這從騰訊的眾多投資公司中就可以看出,比如京東,美團和拼多多等,騰訊不僅入股這些公司,給它們提供發展資金,而且還將自己的社交流量開放給它們,扶持它們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騰訊從來不干涉這些公司的“內政”,準許它們獨立運營。正是因為如此,所有被騰訊投資的公司,大多數發展得都比較好。
絕對掌權背后,阿里焦慮盡顯
當然,之所以會選擇絕對控制所投資的公司,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這樣做,阿里可以更好地掌控公司的戰略以及決策,讓這些公司為自己的電商主業提供流量。作為電商平臺,尋找流量入口一直都是阿里的經營核心,而那些被收購的應用自然也成了為淘寶天貓導流的不二選擇。最初蝦米、優酷等平臺上“邊聽邊買、邊看邊買”的此類嘗試就是最好的佐證。
畢竟淘寶系只是購物平臺,在各個購物平臺中,用戶的轉換成本非常低,而且在網購越來越普及以后,淘寶系上的產品不再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因此,淘寶系要維系自身的流量,就必須不斷從外收購總產,比如視頻優酷、外賣餓了么、網易云音樂等,給淘寶增加流量,或推出88淘寶會員增加客戶黏性。
于是,為了更好地服務電商業務,阿里通常會把被收購應用與其生態和技術的融合當成第一要務。但是,這一做法不僅打亂和降低了各平臺的用戶體驗,同時也耽誤了其發展的最佳時機,這也是蝦米和優酷在賣身阿里后錯失版權大戰的重要原因所在。 可以說,阿里自身所帶的電商基因從一開始就決定了蝦米、優酷們日漸式微的命運。
而騰訊與阿里正好相反,騰訊最不缺的就是流量。騰訊2020年第一季度的財報顯示,微信活躍用戶已經突破12億,QQ活躍用戶達到了6.9億,至少在現在,沒有誰能撼動微信和QQ的地位,騰訊在互聯網社交領域穩坐首位。作為流量生產商,騰訊需要做的是為巨大的流量尋找出口并借此變現。騰訊游戲就是最好的例子,利用微信和QQ的強大流量,騰訊游戲平均日入超4億。
因此,被騰訊收購的企業不但可以獲得資金上的支持,同時還可以得到騰訊的流量加持,而阿里的新老對手拼多多和京東發展如此迅猛也正是得益于此。 同時,被投資的公司也基本上都保持著原有管理團隊的獨立運營,前者僅提供資金和流量上的支持,而后者則有足夠的專業眼光和自主能力在各自的行業內把握關鍵時機。
對于騰訊和阿里的收購,江湖上也早有風聞:“跟騰訊混的,基本都成了獨角獸;跟阿里混的,基本都成了供血袋。騰訊的根基是社交,是流量的起點,騰訊把這部分流量帶給你,你想辦法去變現;阿里的根基是電商,是流量的終點,需要別人給阿里引流,最后到阿里的平臺發生交易?!闭媸且徽Z中的。
絕對掌權背后,歸根到底,是阿里長久以來面臨的發展焦慮。阿里其實是面臨了當前大部分中國企業一樣的問題,就是在沒有核心技術支持的情況下,依靠曾經的電子商務網購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必然會面臨天花板。畢竟當前,電商行業的競爭已經進入存量階段,市場也已經不再是當年的市場。
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末移動互聯網月活躍用戶數11.67億人,電商月活躍用戶數達11.01億人,滲透率高達94%。在這樣的情況下,仍有越來越多的對手試圖搶食電商這塊蛋糕,這無疑對阿里巴巴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新零售方面有京東的擠壓,下沉市場又有拼多多的強勢崛起,直播電商有抖音的后來者居上,新業務方面還有美團等新巨頭的壯大。
雪上加霜的是,在反壟斷監管趨嚴之下,電商行業必然經歷從寡頭壟斷向多巨頭共存的格局轉變。隨著競爭環境的不斷強化,龍頭地位給阿里帶來的壟斷效應在衰減,由此產生的超額收益面臨被瓜分的風險。在這種背景下,阿里核心電商的市場份額大概率會持續下滑,核心電商的收入增速也預計會平穩放緩。
如今的阿里,已經不復當年輝煌。阿里“帝國”的光芒正在黯淡,而留給阿里的時間已然不多了。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