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下旬,北大醫院骨科曹永平主任醫師見到了如約前來術后復查的耿女士,她連連向曹永平道謝:“謝謝曹大夫,您的手術做得很好,我走路不疼了,恢復得也很快!”
得到耿女士如此積極的反饋,曹永平也非常欣慰。原來,耿女士的手術是北大醫院成功開展的第一例機器人(HURWA)輔助下全膝關節置換術(TKA),繼2021年成功開展機器人輔助下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曹永平主任醫師團隊在建立精準化、智能化關節外科的道路上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也標志著北大醫院骨科在探索精準化治療和智能骨科的實踐中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骨科主任李淳德同曹永平參加“膝關節手術機器人”項目啟動會
在過去,膝關節置換術手術技術,特別是術中截骨,與主刀醫師的個人經驗與偏好緊密相關,且固定化的截骨導板及手術器械限制了主刀醫師對患者的個性化治療。人工智能手術機器人的出現,為精準化的術前方案設計、個體化的術中等量截骨提供了新的方法。術前通過下肢全長CT掃描及三維重建,計算機可構建出每個患者獨特的立體結構和下肢力線,并模擬出最適合每一位患者骨骼特點的個性化手術方案,讓主刀醫師面對截骨時“運籌帷幄、決勝術中”。在機器人導航系統及機械臂的配合下,主刀醫師可在安全范圍內“100%復制”術前計劃,從而實現精準截骨。這不僅提高了手術的精準度和安全性,還避免了因患者骨骼發育異常及常規手術中人工測量誤差等因素引起的截骨失準及假體位置安放不良,減少了對患者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
患者耿女士,71歲,雙膝關節疼痛20余年,雙下肢“羅圈腿”十分嚴重。耿女士常年忍受雙膝疼痛之苦,日常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因行動不便給自己和家庭造成了一定的負擔。為解決病痛,患者找到了曹永平求治。
曹永平主任醫師團隊對患者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術前評估,通過術前下肢全長CT掃描,制定了個性化的手術方案。2022年1月20日,團隊在機器人輔助下成功完成了重度膝內翻的全膝關節置換術,耿女士成為北大醫院第一例應用該手術方案的患者。術后耿女士下肢“羅圈腿”明顯改善,在醫護團隊指導下,術后極早就下地活動,順利進入術后康復和關節功能恢復階段。
2月下旬,術后1月的耿女士在門診復查時表示,膝關節疼痛已明顯改善,關節活動度恢復良好,對手術和療效滿意度極高。曹永平仔細詢問了耿女士術后一個月來的病情變化,指導了她康復注意事項。
患者術前的X線片
患者術前CT重建結果及術前計劃的截骨方案
曹永平(左)在術中根據手術機器人的指引完成膝關節截骨操作
術后X線顯示膝關節假體位置良好,下肢力線恢復
機器人輔助膝關節置換手術具有學習曲線短、手術操作簡單的特點,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也具有卓越的臨床表現。隨著手術機器人的廣泛使用,越來越多的患者將有機會接受更加精準有效、安全快速的手術治療。未來北大醫院骨科將開展更多的機器人輔助下關節置換手術,瞄準國際前沿,聚焦大眾健康,為智能化骨科手術的發展貢獻力量,為老百姓帶來更多健康福祉。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