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能否還能持續展現出在一級市場的誘人魅力,在二級市場綻放往日光彩?
2022年2月25日晚,Keep在港交所提交招股書,如果順利,這家公司將成為運動類App上市第一股。
Keep過去幾年在一級市場對資本有著極強的引力,產品上線一年內便完成了1000萬美金B輪融資,隨著Keep注冊用戶數突破1億,軟銀、高瓴、紀源、騰訊、高盛紛紛入場投資。據統計,自上線至今近7年時間里,Keep已累計進行8輪融資,在8輪融資中共獲得6億美元。最后一筆3.6億美元的F輪融資,Keep的估值已達到20億美元。
據招股書披露,Keep的總收入從2019年6.63億元,2020年11億元,增長至2021年前9個月的12億元。然而,高增長背后的資本投入同樣給公司賬面帶來不小壓力。從2019年到2021年9月30日,公司累計虧損54.35億元。目前,公司流動性資產凈值僅為24億元人民幣。
隨著資本的加碼,Keep已經不再局限于最初的人們印象里的賣課軟件,而在實現規模化的過程中逐漸找到了集內容、硬件、軟件、服務為一體的閉環商業脈絡。然而,在互聯網競爭監管加劇、反壟斷漣漪中的Keep能否還能持續展現出在一級市場的誘人魅力,在二級市場綻放往日光彩?這還是有待考證的。
運動App獨角獸:3年用戶破億,月活3000萬+
據媒體采訪,創始人王寧做Keep的初衷,僅僅是在無意間發現搬運健身視頻很有市場,于是和另外三個同事開手做一款運動類應用,取名Keep。
2015年2月,這款主打手機健身視頻的App正式上線,105天斬獲了100萬粉絲。同年,這只爆款應用入圍App Store年度精選,并獲得更大下載量。
2017年8月,Keep注冊用戶量就破億,成為同時期第一只注冊量破億的運動App,跑贏了咕咚、悅跑圈等競品。
Keep的成功這并不奇怪,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愈發關注和健身在線下的興起,運動類應用坐擁著巨大的市場前景。據咨詢機構預計,中國線上健身市場預計將從2021年的3700億元長至2026年的8900億元。
而上線至今,Keep之所以能夠逐漸成為賽道上的“獨角獸”,不僅因其在內容生態中贏得了口碑、實現增長,同時以人工智能為基礎向用戶提供更為精準的推薦,維護用戶粘性,并在關鍵時期完成從功能型App到社交媒體的轉型。
在專業內容和社區運營方面,Keep無疑是成功,用戶粘性保持不斷增長。數據顯示,App月活用戶已從2020年2970萬增長至2021年的3440萬,2021年全年記錄Keeper(Keep用戶)17億次鍛煉。
線上課程+賣貨,撐起了Keep半邊天
然而,持續圈地的Keep需要賺錢。
資本對Keep變現之路早已鋪設好,實際上,早在2016年,“內容+電商”的模式就已經在王寧心中演進了無數遍。
時任BAI貝塔斯曼投資副總裁汪天凡在分享投資Keep的邏輯時談到,王寧懂得如何把健身的專業門檻降低,短期內可以把Keep視作是一款在線教育輕應用,商業路徑屬于典型“先聚人,后依靠流量盈利”。
據招股書,Keep主要業務組成為「線上課程、智能健身設備、配套運動產品。據招股書披露,當前Keep的收入來自三方面:銷售自有品牌產品、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廣告和其他服務。截至2021年前九個月,三者對整體營收的貢獻比例分別為:55.1%、32.8%、12.1%。
在專業內容和社區運營方面,Keep無疑是成功,用戶粘性保持不斷增長。數據顯示,App月活用戶已從2020年2970萬增長至2021年的3440萬,2021年全年記錄Keeper(Keep用戶)17億次鍛煉。這為Keep的廣告和付費內容的營收打下了基礎。
2018年9月,Keep上線付費會員并逐步成為公司主要收入來源。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分別收入3.96億元、6.37億元和6.38億元;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收入方面,分別收入1.51億元、3.38億元和3.8億元;廣告及其他服務收入部分,則分別收入1.16億元、1.32億元和1.4億元。
另一條營收主線來自賣貨,也就是Keep設計、代工生產的硬件商品。
2018年,Keep推出首款智能手環Keepkit、K1智能跑步機。王寧在當年的內部信中表示,希望智能硬件可以像私人教練一樣,更好的指導大家健康的運動和生活;2019年,Keep動感單車上架,售價1999元起,用戶可以將平板放在單車上觀看Keep app的訓練課程,硬件和內容的有機結合幫助王寧和他的團隊再次破圈。
截至2021年12月31日,Keep累計賣出大約6.7萬臺Keep智能單車、120萬條Keep手環、82.5萬臺Keep智能秤、18萬臺跑步機,以及啞鈴、緊身衣、緊身褲等運動產品。
甚至在門檻較低的體育用品市場,Keep硬生生靠流量做出了單品爆品。根據灼識咨詢報告,按商品交易總額計算,Keep已經成為2021年中國最大的瑜伽墊品牌,市場份額占比達14.9%。
然而,高居不下的銷售及營銷成本,使得Keep早報告期的三年時間里持續處于虧損狀態。
據招股書表述,公司為了“以進一步獲取、激活及挽留用戶”,策略性地增加了流量獲取和品牌推廣方面的支出。結果是,公司經調整虧損凈額從截至2020年9月30日止九個月的0.155億元,增至2021年同期的6.96億元,虧損同比放大440%。
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Keep經調整虧損凈額分別為3.66億元、1.06億元、6.96億元。
獲資本青睞,7年8輪融資
自2014年團隊成立以來,Keep就已被資本盯上。
2015年3月,完成500萬美金A輪融資。同年7月,完成1000萬美金B輪融資。
2016 年3 月,完成3200萬美金 C 輪融資。
2018年8月,完成騰訊、高盛等1.27億美金 D輪融資。
2020年5月,完成了8000萬美元E輪融資。
2021年1月,完成6億美元的F輪融資,估值達20億,截止遞交招股書,Keep累計融資6.02億美元。
與上一次融資時隔1年,Keep赴港了遞交招股書,運動類賽道已發生微妙變化。
2020年后,在國內疫情穩定的背景下,高客單價的線下健身課程勢必會成為新品牌競爭點。2021年5月,與Keep線下健身品牌Keepland同為競品的超級猩猩完成E輪數億元融資,估值10億美金,投資方為中金資本。據了解,10億美金估值的超級猩猩用戶數量僅40萬,遠遠的與3000萬月活的Keep、估值20億美金的Keep拉開差距。
同時,智能運動硬件競爭更為激烈。2021年末,以AI體質監測為核心的悅動圈完成1.77億人民幣戰略融資,幾乎在同一時期,可穿戴式運動設備方案提供商咕咚完成2000萬美元戰略融資。運動類智能硬件不僅有這些初創公司加入,還有華為、小米等生態硬件商持續發布新產品,這讓Keep不得不在繁雜的品類中更加突出自身的亮點。
可以看到,Keep已逐漸演變成了集內容、硬件、軟件、服務為一體的健身體系,“軟硬兼施”已被驗證為高用戶數前提下一種可行的變現方式,但各個賽道本質上都擁擠著更為垂直的競爭者。
樂觀來看,手握3億時下主流的消費群體,盈利只是時間和策略的問題,穩定而高利潤的商業化道路注定曲折,但給投資者和創始團隊的回報也最為豐厚。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