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與蛇的故事,在中國市場與外國品牌之間,總也講不完。
最近幾年,我們見了太多外國品牌,吃著中國市場的紅利,卻報之以雙標、辱華、歧視。
除了中國消費者,還有很多中國賣家,在跨境業務上,也被外國品牌反復壓榨。
比如靠中國賣家爆火的Wish,曾因為上百萬罰款,被央視點名。
在國內很多人沒聽說過Wish,但在國際上,它是和與亞馬遜、eBay、速賣通齊名的四大跨境電商之一。
為什么說它靠中國賣家爆火?
因為它94%的賣家都來自中國,Wish靠著中國賣家撐起了百億美元的市值。
近兩年,Wish對中國賣家的無底線罰款,以及各種不公平待遇,使得中國賣家集體出逃。
失去頂梁柱的Wish,股價從巔峰的117億美元跌到14.92億美元,蒸發了100多億美元。
不僅如此,Wish還面臨著用戶流失,銷售額暴跌,大面積裁員等困境。
Wish用事實證明,搞不定賣家,比搞不定用戶更可怕。
靠義烏小商品,搞定全球3億人
巔峰時期,Wish連續2年蟬聯全球購物APP下載量榜首,因為主攻低價,被稱為“美國拼多多”。
但其實Wish成立的時間,比拼多多還要早五年。
Wish的起點很高,兩個創始人都是技術控,一個在雅虎做大數據廣告,一個在搜狐做搜索算法。
2011年,祖籍潮汕的華裔張晟,從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畢業后在雅虎工作了5年,一直想自己創業。
他和自己大學室友彼得商量后,兩人一拍即合,做了一個導購網站Wishwall.me,主攻移動端廣告的技術服務。
做了一段時間,兩人很快就發現移動廣告根本干不過谷歌,于是果斷轉型做平臺。
因為兩個創始人的工作經歷,Wish出生就與眾不同,別的平臺靠搜索取勝,但Wish卻靠個性化推薦賣貨。
平臺頁面一打開,先是一波問卷調查,在搞明白用戶性別、年齡、愛好之后,根據算法推薦產品,像極了電商版的抖音。
當然僅僅是模式新,在硅谷這個最不缺技術的地方,Wish也很難出頭。
因為有個華裔創始人,兩人很快把目光放在了中國市場上,正趕上2013年,是跨境電商爆發的元年,而Wish的爆發正是從這一年開始。
說是中國賣家養活了Wish,一點都不夸張。
為了吸引賣家,Wish的門檻極低。
在Wish上不僅開店免費,上傳商品無費用,在成交后才收取傭金,品牌和真偽的審查也幾乎沒有門檻,賣貨周轉期也很短。
靠著降低賣家入駐的門檻,Wish短時間內聚集了大量中國賣家。
據Marketplace Pulse Wish統計,平臺早年94%的賣家來自中國,4%來自美國,2%來自其他國家。
在大量中國賣家的支持下,低價成了Wish爆發的強價值點。
打開Wish的APP,商品價格大多低于10美元。
鑲鉆金戒指,僅售1.73歐元,1.79歐元的萬次火柴,4歐元的頸椎儀,25歐元的黑勞,甚至免費,把低價打到極致。
不僅如此,Wish上還有各種限時限量玩法,最大限度刺激購買欲。
比如6英寸,4GB+32GB安卓智能手機:減價90%,僅售價45歐,省405歐,10000+購買,即將售罄。
價格足夠廉價,上萬的已購記錄和即將售罄顯示熱門程度,在“閃電購物”頻道,轉一圈飛輪就能得到相應的折扣,但要在10分鐘之內下單。
各種折扣、促銷話術,Wish都玩明白了。
為吸引消費者,Wish的上新率極高。
賣家要每天不間斷上新,才能保持店鋪的活躍度,得到平臺的流量,獲得更高曝光。
靠著把中國的產品,賣給發達國家的中低收入群體, Wish高速發展。
高光時刻,Wish用戶超3億,月活超1億,每天賣180萬件商品,一度是下載量最大的全球購物應用。
最狠懲罰虐慘賣家,市值蒸發600億
背靠著中國賣家,干到全球第一后,Wish并沒學會投桃報李。
有數據顯示,在Wish上的中國賣家占比,已經從18年的94%,下降到44%,數據背后是大量中國賣家出逃。
離開Wish是因為沒掙到錢嗎?
很多中國賣家表示,前些年在Wish上掙錢,就像撿錢一樣。1天能賣幾千單,房子、車子都有了。
這樣的情況下,仍有不少賣家逃離,原因就是:被傷透了心。
因為前期的蒙眼狂奔,Wish平臺上的賣家入駐門檻低,魚龍混雜,平臺上刷單、誤導等侵犯消費者行為泛濫。
到了后期甚至”劣幣驅逐良幣”,平臺逐步走向失控。
出現問題,Wish解決問題的方法就一個字:罰!
商品展示存在誤導性,罰;
用戶評分不足,罰;
連續上爆款商品,價格過于便宜,罰;
疫情導致包裹積壓,被認為對用戶不誠實,罰;
不僅罰款明細多,處罰的力度也相當大。
比如,商品被認為有誤導性,30天內的每個訂單最低罰100美金。哪怕商品只賣了1美元,也要罰100美金,賣得越多罰得越狠。
從前期的產品上架到最后的發貨、退貨等環節都有相應的處罰政策,賣家違反會被處以罰款、封店、凍結資金等措施。
凍結資金、封店鋪,任何一項對賣家而言都是巨大的損失。
在Wish的重罰之下,賣家的日子一個比一個慘。
有媒體曾報道,一位Wish賣家在2019年-2020年被平臺罰款總計超過300萬,銀行也負債百萬,被逼到賣房子。
去年Wish被央媒指責“亂罰款”,報道中浙江賣家廖先生,因產品被認定為“誤導性產品”多次收到罰款通知累計,被罰超過30多萬美元,平臺給出的罰款理由十分籠統。
從2020年4月份開始,Wish以“對客戶不誠實”為由,暫扣了大量賣家款。
這段時間,因為疫情工廠不能開工導致的斷貨、國際運輸等原因,導致貨品積壓,晚發貨等問題,但Wish通通以“對客戶不誠實為由”算在賣家頭上。
最無奈的是,罰完后又追加每單500美元罰款,并且沒有任何通知,也沒有任何申訴入口。
據公開信顯示,這段時間,被Wish暫扣的賣家貨款高達5000萬元。
賣家表示:艱難時刻,不想著怎么和商戶共渡難關,卻明目張膽地擼中國賣家的血汗錢!
甚至有網友稱:Wish是一個靠罰款,撐起業績的平臺。
這波操作下來, Wish賣家出逃,用戶活躍也下降4600萬,市值也蒸發600億。
不斷丟失的信任,讓Wish走下神壇
“我肯定想好好做下去,確實被傷到了。”
這是一個在Wish做了4年的服飾類的賣家無奈說出的話。
在朝令夕改、新規增多、處罰過重這一次次的打擊下,Wish一直憑實力消耗用戶信任。
如今說罰款是為了糾正,前期低門檻留下的弊端,那Wish在售后和傭金上的操作,就是在逼賣家出走。
一般電商平臺做自營是常態,大部分會走差異化路線,避免和賣家競爭的,但Wish卻直接搶賣家飯碗。
Wish的自營店,會復制賣家爆款鏈接和評價,收取賣家樣品進行轉賣。
很多賣家在產品賣爆后,會有大量庫存,一旦被平臺截胡就會損失慘重。
之后的操作更是堪比強盜。
因為平臺擁有改價權,Wish擅自把賣家幾美元的產品加價到十幾美元,而平臺自營店卻不加價。
如此一來,賣家的銷量就呈現斷崖式下降。
有人說,既然平臺如此不厚道,為何不投訴呢?
這就是Wish的狡猾之處,為降低成本,Wish上基本沒有人工客服,統一為機器人答復。
如果想要投訴,Wish的母公司是一家美國公司,針對Wish平臺的所有不合理扣款、不正當競爭的起訴,賣家必須到美國向當地法院起訴。
這意味著,在中國的所有訴訟,幾乎難以觸及Wish平臺本身。
這就導致了很多用戶只能吃啞巴虧,默默退出平臺。
霸王條款、惡性競爭,使得Wish始終無法沉淀品牌,商戶沒有耐心在Wish上深耕并打造品牌,無法穩住商戶的心思。
Wish的負責人曾說過,我們正投入更多精力,了解我們的商戶。
但從實際結果來看,在買家和賣家的平衡之間,Wish往往選擇犧牲后者。
根據Wish資訊發起的商戶調查顯示,62.2%的人表示一言不合就罰款,入了坑。
在好感度調查中,竟然有44%的人表示,沒有任何滿意的地方。
一位賣家直言,做Wish的賣家最終都只有一條出路,就是店鋪貨款最終被以各種理由沒收,“平臺方幾乎是“跨國詐騙平臺”。
一個全球第一的平臺,做到這種程度,可見平臺對賣家的重視程度多差。
也正因為沒有平臺信任,在其他平臺的興起后,中國賣家相對于對亞馬遜的“口嫌體直”,逃離Wish時更為決絕。
作為一個平臺,商戶的信任和用戶的品牌信任是掛鉤的,維持忠實客群,能保證用戶活躍度和交易頻次。
雖然Wish被稱為美國版拼多多,但拼多多自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農業,直接聯系超過1200萬農民與7.31億用戶群。
這些用戶和賣家,是拼多多發展的最強護城河,也是Wish和拼多多最大的區別。
沒有品牌和平臺忠誠度的Wish,只能是捧得有多高,摔得就有多狠。
結語:
在跨境電商鄙視鏈里,Wish這一類屬于最底層。
不僅是因為其主攻下沉市場,更重要的是,其對賣家和用戶的管理能力,以及他們對平臺的信任度。
Ebay要累積信譽才能正式賣產品,審核周期很長,開始只能上五件產品。
亞馬遜的審核就更嚴格了,很多產品都有銷售限制,嚴禁銷售仿牌仿款。
但Wish上,最嚴格的制度,卻是罰款制度。
雖然他們的要求比較嚴格,但他們的規則和數據更規范透明,無論是對賣家而言還是對買家而言,都更容易產生信任。
反觀Wish,很多賣家是小白,可以依靠爆款快速賺錢,平臺發展速度也很快。
低價是其最硬核的武器,但時至今日,用戶缺乏信任的后果是,商家和用戶都可以輕易離開。
當Wish價格優勢不再明顯,其市場熱度自然會下降,在此情形下,如果有其他平臺崛起,Wish將毫無還擊之力。
命運饋贈的禮物,暗中早已標好了價碼,在商業中這句話更是真理。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