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銀行的信用背書,部分投資者大膽購買了銀行代銷的信托產品,但由于房地產行業不景氣,信托產品爆雷,成為“冤大頭”的他們不得不為無法兌付的資金而犯愁。
7月4日,世茂集團在港交所披露了公司10億美元債違約的情況。消息發布后,迅速登上了熱搜。
除債權人外,被世茂集團“殃及”的還有五礦信托和招商銀行。此前,招商銀行因代銷的五礦信托-鼎興系列產品到期無法兌付而備受關注,穿透該項目后發現,底層資產正和資金鏈緊張的世茂旗下項目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除了鼎興系列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爆雷,由五礦信托發行的其它信托產品也出現了逾期的情況。而在購買逾期產品的投資者中,游戲圈的“新晉土豪”米哈游科技有限公司也身在其中。
米哈游公司因為手握《原神》《崩壞3》等知名游戲,近兩年賺得盆滿缽滿。公司用兜里揣著的資產進行理財投資,購買了五礦信托的信托產品。但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產品到期后無法收回本金及收益的米哈游最終將五礦信托公司告上了法庭。
據中新經緯報道,米哈游購買的逾期未兌付信托計劃,并非是鼎興系列產品,而是五礦信托發行的另一款信托產品,投向了總部位于上海的另一家深陷債務泥潭的大型房企。對此,市界聯系了米哈游科技有限公司,對方并未針對此事進行回應。
本想通過投資實現資產增值,卻有可能面臨血本無歸的結局。游戲新貴被“渣”背后,既折射出房地產以及信托公司頻繁爆雷的現狀,同時也為代銷理財產品的招商銀行敲響了警鐘。
到底是誰的鍋?
招商銀行最近正因代銷的五礦信托-鼎興系列信托計劃爆雷而備受質疑。
鼎興系列信托產品共有15期,成立于2021年的3月-6月之間。該系列產品由五礦國際信托公司管理,由招商銀行北京分行營業部進行代銷。市界查詢了招商銀行代銷的產品電子合同后發現,該系列產品要求投資者100萬元起購,持有期限為12個月。
除此之外,鼎興3號-鼎興15號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預期收益率)均為5.8%,而鼎興1號和鼎興2號產品則包括5.8%和6%的業績比較基準。選擇鼎興1號和2號這兩款產品的投資者,若投資金額在100萬-500萬之間,業績比較基準為5.8%,若投資金額在500萬以上,則業績比較基準為6%。
經統計,除了鼎興5號產品募集金額為0.547億之外,其余產品的募資金額均在1.5億元-2億元之間,計劃募資總規模共25億元。
截至2022年6月18日,五礦信托-鼎興系列所有產品已經全部到期,然而多個產品出現了逾期的情況。突如其來的變故將投資者打了個措手不及,很多人不淡定了。
一部分投資者(米哈游公司)選擇起訴五礦信托違約,還有一部分投資者認為招商銀行代銷信托產品存在違規行為,對招商銀行的不審慎行為提出了質疑。
據時代周報報道,多名投資人稱,選擇購買五礦信托鼎興系列產品時,招商銀行客戶經理以“招行銷售的信托產品從未出過任何問題,沒有風險,留給優質客戶”等話術,誘導、誤導大家購買該系列信托產品,卻沒有過硬的風控措施。
除此之外,該產品最初在招行App上線時界面描述為基金,但于2022年5月修改了產品信息,刪去了“基金”二字,同時增加了對于“房地產融資類產品”的解釋。
(鼎興2號產品刪去“基金”字樣前后對比。左圖來源阿爾法工廠研究院,右圖來源招商銀行APP)
市界查詢了基金業協會公示的私募基金,在五礦信托發行的私募基金產品中,并沒有找到該產品的備案。對此,基金從業者趙宏告訴市界,基金募集產品必須有資質,如果一個基金產品沒有備案,是不具備募集權利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代銷五礦信托的產品“爆雷”,并非是招商銀行首次陷入代銷風波。
2021年8月,招商銀行踩坑華夏幸福,代銷的5億規模“大業信托-君睿15號”出現違約,無法按時向投資者支付收益,拉開代銷產品爆雷的開端。
隨后,涉恒大的66億規模“外貿信托-富榮166號恒大成都天府半島項目”逾期。經過協商,最終按照延期2年兌付的方式處理。
2022年5月,招商銀行代銷的“中航651號”信托理財產品,待回收本金及投資收益同樣存在逾期風險。
作為零售之王,近年來招商銀行大力發展私人銀行業務,對接的高凈值人群要具有 2 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 300 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 500 萬元,或者近 3 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 40 萬元。滿足條件的自然人,以及最近一年末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和金融管理部門認證的投資者,才有資格成為招商銀行私人銀行的合格投資者。
從年報數據來看,2021年招商銀行的私人銀行客戶(人民幣總資產在10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戶)有12.2萬戶,較上年末增長22.09% ;管理的私人銀行客戶總資產3.4萬億,同比增長22.32% ;戶均總資產2780.43萬元,較上年末增加了5.16萬元。
然而招商銀行在服務高凈值客戶的過程中,提供的代銷產品卻風波不斷。
“減脂增肌”的信托行業
信托產品頻繁爆雷,和房地產行業下行脫不開干系。
由于房地產信托的業務風險與房地產行業景氣度密切相關,自2021年以來,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后出現了大量違約,房地產信托也受到了較大的風險沖擊,最終出現了風險項目增多的情況。
談及信托行業頻繁爆雷的現狀,信托經理劉梅認為:“一點也不稀奇。”
五六年前,在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基本處于“躺賺”的狀態。有了房地產商兜底,信托行業也隨之受益,整體融資成本大概在12%-18%之間,甚至可能會有20%的收益率。劉梅表示:“當時地產商是剛性兌付的,這個路線運作得比較順暢。”
但從2017年開始,在房住不炒的邏輯下,“三道紅線”、“資管新規禁止剛性兌付”等政策相繼出臺,基本斷絕了新資金進入房地產的原有模式。隨后房地產商的資金處于青黃不接的狀態,不斷有項目爆雷,出現了大量的爛尾樓。
房地產行業下行,信托行業首當其沖。
雖然部分信托公司會將本質仍為剛性兌付的產品包裝成權益類融資的形式,但在“兩壓一降”政策的高壓下,以房地產信托為代表的融資類信托資產仍在大幅壓降。
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行業資金信托規模為15.01萬億,投向房地產行業的規模為1.76萬億,占比11.74%,同比下降2.33個百分點。
當資金不能繼續投向房地產行業,銀行和信托公司開始也不太適應,處于一種“有錢卻沒地方投”的尷尬境地。
至于在資管新規后仍冒險選擇投向地產領域的信托產品,資管研究員李明認為:“能安全著陸的是少數,選擇這些產品的投資者可能會成為冤大頭。”
在資產新規完全落地之前,大部分銀行理財沒有凈值化,多是“報價式”預期收益,承諾保本保收益的產品。部分激進的理財經理甚至可以將本質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的理財產品手寫到期收益金額,將其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在經營狀態良好的情況下,客戶在理財產品到期后可以僥幸獲得理財經理承諾的收益金額。
這是因為“剛性兌付”曾是行業心照不宣的秘密。導致以前的理財經理不需要時刻向投資者講清楚產品的投資邏輯、資金去向以及收益來源。
然而昔日的盛況已然一去不復返。從目前信托業“去剛兌、去通道、去杠桿”的嚴監管趨勢來看,整個行業正在面臨“減脂增肌”的巨大挑戰。
“黑馬”五礦信托
談及五礦信托的發展現狀,李明表示:“近幾年借力地產行業的東風,五礦信托成為了一匹黑馬。但目前地產行業不景氣,五礦信托的營收和凈利潤也開始下滑,發展勢頭不如其它幾家頭部信托公司強勁。”
2021年年報數據顯示,五礦信托實現營業收入45.97億元,同比下降10.98%;凈利潤為23.63億,同比下降15.12%,營收凈利均呈下降的趨勢。
與其它幾家頭部信托公司對比來看,雖然五礦信托的凈利潤在行業內處于領先水平,但與中融信托和中信信托相比,公司-15.12%的凈利潤增長率仍略遜一籌。而凈利潤增長率下滑的原因,與五礦信托正有意優化信托資產結構有關。
此前,在地產下行、多家信托公司猶疑觀望之時,五礦信托的房地產業務卻呈現增長的跡象。據21世紀商業評論報道,五礦信托在2020年先后接手了多家地產公司的項目資產,為恒大地產、寶能集團、新力集團、泰禾集團、奧園、中科建設等多家房企提供融資。
至于后來的走向,大家都已知道——部分合作方陷入資金鏈緊張的困境,出現債務違約事件頻發的狀況。
因在地產領域的存量偏多,對于五礦信托來說, 弱化對房地產領域的投資迫在眉睫。公司在年報中表示,在房地產市場持續降溫的情況下,傳統展業模式受到挑戰。公司將以服務實體、回歸本源為主基調進行轉型,標品投資、 財富管理、實業投融資和服務型信托成為主要競爭領域。
2021年的數據顯示,五礦信托資產應用于房地產領域的規模為759.08億,占信托總資產的9.29%,較去年減少了296億,同比下降了5.72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五礦信托過往的兌付記錄較為良好。公司還曾在2022年1月宣布接盤恒大昆明和佛山的項目,但沒想到栽在了“鼎興系列”產品上。
(以上兩家公司的前股東為恒大及關聯公司,來源:天眼查)
對此,社交平臺上有網友表示:“信托規模再大,產生的收益率再高,對于投資者來說,只有風控好才是硬道理。如果經營的產品復雜,頻繁出事,這樣的公司要堅決遠離。”
信托公司唯有優化產品結構,順應政策發展變化,才是王道。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