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行業并購事件增多,市場增速放緩,快遞企業在份額排位戰中尋找著業務新的增長點。
1、并購事件上升、行業增速放緩
6月,快遞行業迎來量價齊升。A股快遞上市龍頭企業順豐控股、圓通速遞、申通快遞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均倍增,增長幅度最高的順豐預計同比增長220%到240%。凈利倍增的同時,三家企業上半年的市占率相較去年均有所上升。相對應的,全國快遞行業集中度也在上半年達到近7年的最高值。
今年,極兔融合百世席卷而來,備受關注。5月,極兔日均單量超4000萬力壓申通的消息日前不脛而走。緊接著,申通作為“通達系”中唯一一家發布了“618”戰績的企業,稱彼時連續數日單量站上4500萬。然而,申通的份額在“通達系”中已連續5年墊底,今年1月一度被順豐追平。另一邊,韻達和圓通也在4月展開了少有的行業第二的爭奪。
近年來,行業并購事件增多,市場增速放緩,快遞企業在份額排位戰中尋找著業務新的增長點。有分析認為,市場未來對行業的觀察視角會逐步從份額轉向可持續提升的盈利能力。
2、“通達兔”一說仍言之過早
“現在極兔發展得的確迅速一點,但是這也不會給下面多吃點的。”廣州一位韻達快遞員告訴新快報記者。
6月中下旬,有市場消息稱,極兔于當月的一場大客戶交流會上披露,5月其全網日均票量已超過4000萬。按數據來看,極兔已超越當月10.03億件的申通,次于15.54億件的圓通、14.85億件的韻達。在多位快遞員看來,這是今年極兔與百世融合的結果。
記者了解到,極兔速遞2020年3月于中國正式營業。彼時,極兔以低價策略在國內迅速起網,合作商戶常為電商平臺拼多多的商家。成立于2007年的百世集團原為國內快遞龍頭企業之一,但近年來快遞主業連年虧損,市占率也日漸式微。資料顯示,2020年百世快遞市占率為10.29%,2021年中期下滑至8.2%。
記者留意到,極兔與百世的融合在業內一直備受關注。原因是兩者為去年行業整治低價傾銷的“主角”,競爭的最后結果是極兔于去年10月宣布收購百世國內的快遞業務。當時有業內人士分析,兩者融合后日均單量能達4500萬,登上行業第二,次于中通。
據公開報道,當下,極兔內部方向是,在今年年底收支打平,還希望提升淘寶業務量在整體業務量中的占比。其近中期目標在于追平行業“通達系”第一梯隊。
據了解,2020年“淘系”商家產生的快遞量約占百世整體快遞量的41%。記者從多位從業人員處得知,極兔今年已順利接入“淘系”業務。首創證券研究發展部交通運輸行業首席分析師張功向新快報記者表示,極兔或是想借與百世融合的契機,擺脫“拼多多”的標簽,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
但有業內人士認為,極兔目前尚未威脅到“通達系”的地位。“極兔都是虧著在做。同樣是電商的大客戶,極兔每件約1.3元,申通每件約1.5元,中通和圓通單價最高。”中通快遞一位加盟商告訴新快報記者,“一分錢一分貨,又虧錢,服務又不好,極兔怎么撐得下去。”
新快報記者從多位消費者與電商商家處了解到,多數人對極兔的印象為“拼多多的快遞商家”“價格低廉”“服務質量難以保證”。一位在拼多多、淘寶平臺經營業務的商家向記者表示:“極兔、申通、韻達價格相對便宜,但有時不派件,或不電話通知直接將快遞扔門口,這樣會帶來很多投訴。”一位曾在阿里1688批發平臺經營業務的商戶說,極兔和其他小品牌在價格上有優勢,“快遞需要長期合作,價格便宜但是合作過程中做事一地雞毛,我還是想找一家服務好一些的”。
記者梳理國家郵政局公告發現,極兔自2021年第二季度成為快遞服務滿意度的調查對象,在其后的三次快遞服務公眾滿意度排名中,極兔均墊底。
一位曾承包多家快遞企業業務的加盟商告訴新快報記者,極兔為了搶生意,給電商平臺商家的價格偏低。有時極兔還會配送中通、申通不配送的偏遠區域,屬于“吃力不討好”。據該名加盟商透露,在整體件量增加后,極兔開始降低快遞員的底薪,同時派費也在下降。
低價搶市場的后果在極兔的經營管理上可見一斑。今年“618”期間,極兔于江蘇一網點被曝拖欠員工30多萬元工資,導致片區快遞業務停滯,大量快遞積壓。
記者留意到,今年以來,“通達兔”的稱呼在業內頻頻出現。一時之間,似乎極兔在“通達系”中找到了一席之位。
“現在距離‘通達兔’還有一段距離。”快遞物流行業專家趙小敏向新快報記者指出,應等到極兔掛牌上市一年后,稱呼才有改變的可能性。目前極兔的數據尚未經過市場的考驗, “極兔距離‘高端’還是有點遠,從模式來看,量是決定性的。”
趙小敏表示,根據極兔的計劃,今年是要完成掛牌的,而今年實現香港IPO的時間已很緊迫。“沒有掛牌,談其他東西都有點遠。”
張功向新快報記者表示,資本市場關注的是企業的單票成本、利潤情況等,極兔現需將其和百世的兩張運輸網絡成本降低,使其單票成本達到“通達系”的水平。因為快遞企業的發展需要經歷重資產的投入過程,若極兔后續上市成功,作為后投入者的極兔也不會對“通達系”產生很大沖擊。
張功進一步指出,近年監管部門已明令叫停快遞行業的價格戰,也就是說,未來將不會有新“玩家”復制極兔“燒錢”搶份額的方式進入國內的快遞市場。
3、申通被極兔超越“情理之中”?
與極兔這樣的新“玩家”不同,“通達系”作為國內電商快遞的先行者,此刻更像是“守擂者”。有券商研報指出,“通達系”在電商快遞領域擁有的高份額如同筑起了堡壘。而目前申通率先成為了突破口。
市場傳出上述申通單量遭極兔超越的消息后,申通似乎顯得“焦躁不安”。6月9日,申通官微率先發布今年“618”的第一波戰報,稱6月前三天,申通快遞攬收量相比2021年同期增長超過三成。6月22日,申通再宣布,受“618”大促等推動,其全網近幾日單量連續站上4500萬單,同比增長達到30%。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頭部快遞公司并未披露今年“618”數據。有市場人士認為,申通此舉或是對5月單量遭極兔超越消息的反擊,但由于兩個時間段所處的市場周期不同,可比性有限。
“業務量是申通最看重的,對于其他快遞公司來說,業務量可能并不是排在首位。”趙小敏指出,因為申通的基數低,首先要解決量的問題,這樣才能解決市場預期的問題。
其實從曾經的市場份額第一,到如今的“通達系”尾部,申通已經走過8個年頭。華創證券研報數據顯示,2014年申通快遞市場份額高達16.5%,位居“通達系”第一;2015年,申通份額為12.4%,遭圓通、中通超越;2017年,申通再遭韻達超越。截至2021年,申通已連續5年位于“通達系”尾部。
對此,華創證券認為,申通大加盟商模式成就了過往的份額領先,也同樣受其部分制約而導致錯失了自動化效率提升推動規模紅利的階段。
今年上半年,申通的份額由去年的10.23%升至11.09%,距離前一位15.78%的圓通相差4.69個百分點,仍居“通達系”尾部。由此看來,申通被極兔超越似乎是情理之中。
也許因份額連續數年落后,申通開始“大放厥詞”。去年12月,申通總裁王文彬在分析行業發展形勢后說,申通將堅持穩中求進、堅持長期主義,“我們山頂見!”發布2021年年報時,申通董事陳德軍說,申通要重回行業之巔。
據申通官微披露,6月,申通開啟了一場總裁的網點“親聽”之旅。記者了解到,申通此次“親聽”過程中持續向基層網點傳遞信心。
投資者也認識到,留給申通的時間不多了。2019年8月,申通原控股股東德殷控股及實控人陳德軍、陳小英與阿里巴巴簽署了《購股權協議》。協議約定,阿里自2019年12月28日起三年內有權購買協議約定的公司股東股權。2020年9月,阿里間接獲得申通快遞10.35%的股份,累計間接持有申通快遞上市公司25%的股份。若阿里在今年12月27日前行權并完成相應的股權轉讓,屆時將合計持有申通46.0%股份,成為實控人。
今年以來,投資者平臺上對于阿里是否行權的討論此起彼伏。有人期盼阿里通過整合資源使申通重新坐上“老大”位置;有人擔憂申通創始人套現離場,申通將成為下一個百世。
實際上,阿里對申通的滲透早已開始,王文彬原為阿里菜鳥網絡總經理,2021年2月“空降”申通。因此在許多投資者看來,阿里更加偏向行權。現在較多人關注的是,阿里行權均價為20.8元/股,行權股價過低容易觸發全面要約收購退市。7月22日,申通快遞報收12.62元,總市值193.2億元,股價近一年漲幅為66.27%,今年漲幅為38.83%。
注:申通快遞2021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率為-2603.16%,因與其他數據相差過大,未在圖中展示。截至2022年7月22日,中通快遞和韻達股份尚未披露2022年上半年業績數據。數據來源:Wind
注:截至2022年7月22日,中通快遞尚未發布2022年上半年業務量數據。數據來源:公司公告
4、上半年排位“洗牌”各自出招爭份額
在申通與極兔進行“排位戰”時,今年上半年的行業排名出爐。數據顯示,6月份,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102.6億件,同比增長5.4%;業務收入完成976.7億元,同比增長6.6%。記者注意到,6月全行業快遞量創下年內新高。
圓通速遞、申通快遞、順豐控股已公布上半年的業績預告,盈利能力均有亮眼表現。具體來看,圓通速遞實現歸母凈利潤17.71億元,同比增長174.24%;順豐控股實現歸母凈利潤預計為24.3億元到25.8億元,同比增長220%到240%;申通快遞預計實現凈利潤1.7億-2億元,同比增長216.20%至236.71%。
對于上半年實現扭虧為盈,申通快遞表示,報告期內,全網協同及規模效益顯現,使業務量及市場份額大幅增長。
記者發現,上述業績預盈的三家快遞公司市場份額均較2021年有所增長。如圓通由15.28%升至15.78%;順豐由9.74%升至9.96%;申通增長幅度最大,由10.23%升至11.09%。同期僅有韻達發生下降,由16.99%降至16.68%。總的來看,今年上半年四家公司市場份額總和有所上升,由2021年的52.24%升至53.51%。四家公司排位依次為韻達、圓通、申通、順豐,雖然總體保持不變,但在半年里企業間有多次超越。
已連續39個月市場份額位居行業第二的韻達在今年被反超。受疫情影響,4月行業單量同比下降11.9%,其中韻達同比下降19.37%,韻達15.13%的市場份額遭16.66%的圓通反超。直至6月,韻達以15.73%的份額重回行業第二。就今年上半年來看,行業業務量平均增速為3.7%,除中通未披露數據外,“通達系”僅有韻達低于行業均值。
另一方面,當圓通4月份額實現反超時,有業內人士認為,圓通具備了“搶二”的實力。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圓通加快了差異化產品與服務體系的建設,還加大對航空貨運市場的布局。財報顯示,去年圓通航空業務營收同比增長36.96%,毛利率減少0.94個百分點。
趙小敏指出,隨著疫情的影響逐漸減小,國際航空業務是否還能維持過去兩年的優勢是圓通面臨的問題。此外,圓通速遞的總市值由2021年的300多億元漲至目前的近700億元,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圓通已經嚴重透支業績,未來的戰略十分重要。
“通達系”之外,順豐今年一度在份額上追平申通。1月,順豐業務量9.89億件,與申通持平。記者了解到,上一次順豐月業務量高于申通是去年6月。有券商研報指出,順豐份額的提升系受電商件帶動影響。
長期以來,順豐的時效快遞貢獻主要營收,但近年順豐在加碼打造經濟快遞產品。2020年順豐成立豐網,主要服務于經濟型、下沉電商市場;2021年順豐將電商特惠升級為電商標快。然而低價經濟快遞產品增加的營收未能阻擋凈利潤的下降。2021年,順豐負責經濟快遞業務的速運分部凈利潤38.3億元,同比下降54.89%,凈利率由2020年的6.59%降至2.65%。順豐表示,主要因網絡建設投入加大,各項資源成本增加,同時產品結構中經濟快遞產品占比提升,因其尚未達到較優的成本效益水平,對盈利造成一定壓力。
近年來,順豐市場份額增長見緩,今年上半年的9.96%已是順豐近7年的最高值。
5、可持續提升的盈利能力更受關注
快遞龍頭企業對市場份額的爭奪背后,是集中度趨高的快遞市場。數據顯示,近年快遞與包裹服務品牌集中度指數CR8總體呈現上升的趨勢,今年上半年達84.7,為近7年來的最高值。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報告指出,2017年由于市場增速大幅放緩,行業發展進入整合期,部分中小企業逐漸被淘汰,導致市場集中度逐漸提高。
去年以來,快遞行業并購事件增多,今年京東物流還將收購德邦。有業內人士認為,由于快遞市場存在壁壘,新企業入局難度加大,伴隨著市場大宗交易的完成,快遞行業的整合并購仍將持續。
同時快遞市場發展也在放緩。數據顯示,近7年國內快遞業業務收入增長率總體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今年上半年,快遞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9%,增長率同比下降23.7個百分點。
在業內人士看來,無論是極兔進攻“淘系”,還是順豐加速下沉,或是“通達系”密集轉向差異化競爭,更多是各家企業在快遞市場謀求現有存量的手段。上述中通的加盟商表示,雖然各家企業本身有主營的業務,且定位明確,但都想分對方的“蛋糕”,“今年電商快遞并不樂觀,大家都想找到業績新的增長點。”
星圖數據發布的《解讀2022年618全網電商銷售數據》指出,今年綜合電商平臺銷售總額達5826億元,較去年同期僅增長0.7%。
張功向新快報記者指出,國家郵政局統計數據顯示,據估計,快遞業務量中有80%服務于電子商務。也就是說,近年來快遞行業的變革實質是由電商端的發展驅動的,因為新的業態構建新的增量。如果后續沒有大規模的業態變化,快遞市場就是在目前多個電商平臺競爭的格局下,持續往下推演和發展。
“快遞龍頭企業不僅要面對傳統業務增長的壓力,還要不斷拓展新的業務,不能只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耕耘。”張功告訴新快報記者,如果只追求一項業務,一是會導致產能浪費,二是原有的業務會存在瓶頸,三是當新的服務需求出現,未及時跟上就有可能被淘汰。
華創證券近日發布的研報指出,電商快遞已經步入格局均衡階段,可預見的時間內不再具備價格戰的基礎,市場未來對行業的觀察視角會逐步從份額轉向可持續提升的盈利能力。格局均衡期是龍頭公司尋求定價能力進一步提升的窗口期。
張功進一步向新快報記者指出,快遞企業的發展模式決定了往往尋求增量比挖掘現有的存量更加困難。對于行業未來的增量,一是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切入企業的生產過程,與B端客戶更好地綁定;二是快遞市場的下沉,健全適應農村電商的服務體系;三是發展跨境電商等國際物流業務;四是發展電商的逆向物流業務。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