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豪賭智能汽車
美團以推動零售行業走向萬物到家為使命。萬物到家意味著,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消費者日常需要的商品配送到家,運力越充足效率越高。
美團對于運力效率提升的急切早就暴露了。
在市場普遍對無人車還略有陌生的時候,美團就早早開始落地使用無人車解決配送難題,推動智能體系的形成。
有資料顯示,美團早年就開始研發的無人配送機器人,其實就是無人駕駛小車。
近日,王興再度加碼智能汽車上游產業。
據全球鋰電池領域的領軍企業欣旺達公告顯示,欣旺達EVB與深圳美珠美鵬企業管理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12家企業產生了一筆可轉債借款暨關聯交易。
其中,美珠美鵬實控人為美團產業基金創始合伙人朱擁華,股東名單中王興在列。
公告前不久,美團戰投參與投資了欣旺達EVB的新一輪融資。欣旺達EVB投后估值約為300億元。
美團戰投的這一舉動被行業解讀為補充智能汽車的投資版圖。
從2019年開始,美團的投資風向就開始轉向智能硬件、汽車交通、先進制造等領域。
(圖源:價值星球)
王興對智能汽車領域的第一筆投資就讓他信心大增。
就像王興在社交媒體上感嘆的那樣:“那些認為李想的理想是操盤一個千億美元理想汽車的朋友們,你們還是低估了一個數量級。”
2019年,王興領投了理想汽車的C輪融資,個人出資高達2.85億美元。2020年,理想汽車D輪融資,美團領投5億美元。
很快,理想汽車上市,王興成為最大受益者之一。
截至2022年2月28日,王興對理想汽車直接和間接持股19.2%,有7.5%的投票權。
當初外界的不看好已經轉化為了對王興戰略性眼光的贊嘆,此后美團對汽車領域的押注更加順理成章。
僅今年,截至目前,美團已經參與了3次汽車出行領域的投融資。
時至今日,美團織的這張網幾乎覆蓋了智能汽車產業鏈的所有核心環節,包括自動駕駛、激光雷達、動力電池、出行服務、新車銷售、養車用車等板塊。
低調中,美團正在成為汽車行業中的活躍玩家。
但是除了王興本人看好智能汽車的發展前景外,對美團而言,智能汽車最大的意義是其背后帶來的效率變革。
“美團不生產食物,只配送食物,所以車輛很重要。”對深度布局本地生活的美團來說,智能汽車和無人配送是必須要走的一條路。
運力效率提升,才是美團真正通往“萬物到家”的關鍵。
此前,美團定下了日均一億單目標,單純依靠人力來實現,需要的成本和騎手數量恐怕會成為一個天文數字。
連續虧損的財報也警示美團,這不是一條明智的路徑。
“王興覺得如果外賣市場再擴大幾倍,騎手數量是不是也只能線性增長?增長之后的管理效率如何?或者能不能不以人數的增加來推動市場份額的增長……”,美團相關負責人曾經這樣表示。
現在,王興似乎已經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互聯網造車,巨頭跑馬圈地
看中汽車智能化賽道的不止王興一人,智能汽車早就成為了一股時代洪流。
時代背景下,智能汽車代替燃油車成為必然,智能汽車勢必會下沉到人們的主流生活場景,這是一個難以估量的龐大市場。
百度首席執行官李彥宏曾經判斷,對于智能汽車,電動化是中場,智能化是終局。
傳統車企開始轉型,造車新勢力崛起,大家都指向了智能汽車這同一個方向。
就連互聯網大廠也不例外,無論是采用戰略投資、親自下場還是技術支持等方式,都把觸角滲透到了智能汽車領域。
百度、小米、阿里、華為、美團等紛紛下場,巨頭們在造車領域的一場博弈已經展開。
阿里和美團一樣沒有直接參與造車,而是主要依靠傳統車企的優勢來切入賽道。
2016年,阿里與上汽集團推出了國內第一款互聯網汽車“榮威RX5”。2020年,阿里再次與上汽集團深度合作,合資成立了一個全新高端汽車品牌“智己汽車”。
日前,智己汽車完成了A輪股權融資協議,本輪投后估值高達300億元。
此外,阿里還以3億美元重倉投資了小鵬汽車。
造車新勢力中,阿里系的小鵬汽車、美團系的理想汽車和騰訊系的蔚來汽車形成了國內造車新勢力的三大陣營。
相比阿里巴巴和美團的低調,小米和百度就要高調多了,親自下場造車。其中,百度的布局更深更重。
2021年3月,百度聯合吉利成立集度造車項目。
今年6月8日,集度汽車的首場品牌發布會召開,集度的首款汽車機器人概念車ROBO-01亮相,預計明年可以實現量產交付。
今年8月,重慶、武漢兩地政府部門率先發布自動駕駛全無人商業化試點政策。
百度獲得了全國首批無人化示范運營資格,邁出了前進的重要一步。
騰訊則更多的是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6月24日,騰訊集團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表示:“不造車是騰訊堅持的定位,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提高企業管理效率,改善用戶出行體驗是騰訊不變的方向。”
為車企提供數字化工具,騰訊智慧出行已經與40多家汽車企業構建了豐富的車上服務生態,在云端騰訊已助力超過100家車企和出行科技企業。
當互聯網巨頭紛紛踏入造車的同一條河流,新能源市場早已暗流涌動。我們可以發現玩家們只不過是在想未來要一個確定性。但尋找未來的確定性,巨頭們的布局遠遠不止智能汽車。
增長瓶頸下,巨頭們共同的選擇
一直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互聯網行業做的是流量生意。
的確,此前費力不討好的硬科技并不受互聯網行業的青睞。企業普遍更倚重模式創新來實現規模擴張。
但隨著人口紅利消失,國內增長陷入瓶頸。
發展到新階段,我國企業也到了走向全球跟國際巨頭掰手腕的時刻,這個時候加碼硬科技,形成技術壁壘,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
近年來,電商巨頭終于掀起了一場利用技術推動轉型變革的浪潮。
借助阿里云、阿里達摩院等,阿里持續在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高端技術領域攻堅。
業界在總結騰訊2021年全年財報時,變重、變實、變硬也成為了關鍵詞。
去年,美團更是戰略轉型為“零售+科技”。
資本市場,風向也發生轉變,轉而開始注重硬科技。
有數據顯示,2021年前三季度,一級市場獲得投資金額最多的前三大行業分別是:半導體及電子設備、生物技術/醫療健康、IT。
企業和資本市場的動作都導向一個結果,大家開始重視科技背后的真實價值,核心技術的重要性不再被忽視。
但是在硬科技上面的投入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玩家們想要獲得回報至少要做好兩件事。首先要做好長期投入的心理準備,其次是做好人才資源儲備。
加碼硬科技,互聯網行業的下一個黃金三十年即將到來。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