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優鮮遲來的年報
臨近年底,拖了半年之久的每日優鮮,終于發布了2021年年報。
財報顯示,2021年,每日優鮮總營收為69.65億元,同比增長13.3%,成本與運營費用為108.12億元,同比增長39.08%,成本增速遠高于營收增速。
每日優鮮的虧損也在進一步擴大:2021年每日優鮮經營虧損為38.61億元,凈虧損為38.49億元。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每日優鮮凈虧損分別為22.32億元、29.09億元、16.49億元,四年虧損累計超百億。
(圖源:每日優鮮2021年年報)
作為每日優鮮的營收主力,前置倉模式下的極速達零售業務貢獻了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年度總凈收入的約90%。但今年7月,每日優鮮在全國范圍關停了極速達業務,僅保留次日達服務。
在財報中,每日優鮮稱這一變動為“對業務戰略的一系列重大調整”,并在風險一項中提醒投資者,“這些業務戰略調整最終可能不會成功。”
而就在關停極速達業務的第二天,每日優鮮以線上會議的形式開啟內部大裁員。2021年年底,每日優鮮的全職員工共有1925人,而截至報告日,每日優鮮全職員工僅剩55人,并且已經遣散了配送團隊。目前,每日優鮮與多數被遣散員工之間仍存在勞動糾紛,主要集中在欠薪及社保公積金欠繳等情況。
(圖源:脈脈)
截至2022年10月31日,以每日優鮮子公司為被告,由供應商提起的訴訟約616起,由員工或前員工提起的勞資糾紛約765起,總計金額約8.127億元。
財報中的資產負債表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每日優鮮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10.6億元,流動資產總額為24.57億元,而總流動負債為32.99億元。
一年前,每日優鮮正式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成為風光的“生鮮電商第一股”,市值超過20億美元。但截至11月15日,每日優鮮市值僅為1397萬美元。
股價暴跌、人去樓空、欠薪賒賬,短短一年多時間,“生鮮電商第一股”就已風光不再。
每日優鮮何以至此?
每日優鮮曾經有過十分輝煌的時刻。
2015年,每日優鮮創新性地提出了前置倉模式,具體做法是在城區內布局若干個小型倉庫,每個倉庫覆蓋周邊3~5公里的客戶需求,以此來提升配送效率,實現生鮮的“30分鐘極速達”。
這一模式為每日優鮮吸引了眾多投資,三年時間,每日優鮮共完成了五輪約計 30 億人民幣的融資,騰訊、聯想、老虎基金等都投資了每日優鮮。
彼時,每日優鮮還豪邁地提出了“百城萬倉億戶”的計劃,即覆蓋100個城市,拓展10000個前置倉,為1億戶家庭提供全品類精選生鮮1小時送達服務。
但每日優鮮可謂成也前置倉,敗也前置倉。
雖然提高了履約效率,但重資產的前置倉同時也是燒錢的一把好手,單個倉庫的租金、物流、運營、配送等各類成本疊加下,導致前置倉模式的履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曾有業內人士計算過,前置倉的履約成本是平臺到家模式的2倍、傳統中心倉的3倍、社區團購的6倍。履約成本過高、毛利率低的前置倉模式,是每日優鮮虧損面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
然而,即使虧損嚴重,但每日優鮮還是采取了典型的互聯網打法,用燒錢換規模的方式率先搶占市場份額,再奪回議價權。
所以每日優鮮開始了急速擴張,2019年,每日優鮮業務覆蓋約為20個城市,前置倉數量一度高達5000個,并且還進行了前置倉2.0版本的改進,把SKU數從1000多個增至3000個,倉儲面積從150平米以下增加至300-500平米。
(每日優鮮前置倉)
不僅如此,每日優鮮還多次發動價格戰,發放大額優惠券、推出產品5折和周三半價日等活動,對用戶和菜品進行巨額補貼。
盲目擴張和持續補貼下,每日優鮮的全年虧損接近30億元。
讓人費解的是,主營業務尚在虧損的每日優鮮,還在不斷嘗試新業務:拼購電商業務“每日拼拼”、無人貨架業務“便利購”、智慧菜場、零售云……
這些大多無疾而終的新業務,除了進一步榨干每日優鮮的現金流之外,沒有激起任何大的水花。
而蒙眼狂奔的每日優鮮無法回頭,還未等到盈利就已經倒下。今年以來,每日優鮮對主營的極速達業務進行多輪收縮,在6月底和7月初的3天時間里,接連關閉了9個城市的業務,最終在7月底關閉了全國范圍內的業務,徹底放棄了前置倉模式。
昔日的明星玩家最終落寞退場,徒留“一地雞毛”。
生鮮電商還沒有贏家
對于前置倉模式能否真正跑通實現盈利,業內一直都沒有定論,在每日優鮮倒下后,壓力就來到了和每日優鮮發展軌跡相似的叮咚買菜身上。
在每日優鮮出事不久后,叮咚買菜公布了二季度財報,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不計算激勵股權),叮咚買菜凈利潤2060萬元,首次實現季度盈利。
而幾天前叮咚買菜公布的三季度財報顯示,叮咚買菜虧損面大幅縮窄,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第三季度凈虧損為2.85億元,同比下降85.6%,預計在第四季度實現盈虧平衡。
今年以來,叮咚買菜前置倉大規模收縮,陸續撤出了珠海、天津、中山、廈門等城市,更加聚焦于北上廣深等超一線城市和部分一線城市。
所以叮咚買菜更多的是憑借壓縮成本來保證虧損的縮窄,未必是公司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的原因,盡管財報數據亮眼,但并不能完全打消市場的疑慮。
除此之外,生鮮電商賽道上的其他玩家也在不斷地撤城關店。
阿里旗下的盒馬在今年也在收縮戰線:盒馬鄰里在上個月關閉了杭州、南京兩座城市,全國僅保留上海大本營,盒馬鮮生也關閉了多家門店。
而在前不久,京東也接連關閉了兩家長沙的七鮮超市,兩家門店對外通知是升級調整,但門店工作人員表示“應該不會再開了”。在這之前,成都、武漢、惠州、南京等地均出現大量七鮮超市閉店并退出當地市場的情況。
總而言之,在生鮮電商這條賽道上,撤城關店依然是主旋律,要想真正啃下這門“苦生意”,各路玩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