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后期,舊體制積淀的矛盾使企業陷入困境,銷售額每況愈下。從1998年起,叉車三廠不僅拖欠職工9個月的工資200多萬元,還拖欠應上繳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212萬多元。由于生產基本停頓,大批職工下崗,在崗員工也情緒低落。2002年5月,企業徹底陷入困境。賬面資產負債率達154.3%,加上潛虧已超過200%。
2002年6月,新一屆領導班子在認真調研后形成共識:再不改制只有死路一條。于是提出“分離有效資產,盤活存量資產,組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有限責任公司”的改制方案。很快,寶雞通力達運搬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運營。
企業的改制使產權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的國有獨資轉變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有限責任公司,建立了較為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市場化運作開始起步,精簡后的機構提高了新公司的組織運行效率。改制當年,產品訂貨比恢復生產前一年增長了220%,產值增長了80%,企業一舉扭虧,走出困境。
改制后的企業雖然產權清晰且成功脫困,但是規模較小、資金不足以及技術老化等問題仍制約著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從第一次改制中看到希望的叉車三廠員工們明白:企業脫困靠的是改革,企業發展還要繼續深化改革。他們提出,公司的發展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尋找戰略合作伙伴,通過資產重組,謀求跨越式發展。
2003年8月,新組建的寶雞通力達與中國叉車行業的領航者、綜合經濟效益連續居行業第一的浙江杭叉股份公司開始接觸。經過反復協商溝通,最終與杭叉股份公司達成股權購并協議,組建了一個全新的股份制公司———寶雞杭叉工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新公司以新產品開發作為發展的支撐,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完成了叉車改型設計和樣機的試制;自主開發了千米千噸帶式輸送機,大大提升了起重運輸機械產品在西北市場的競爭力,填補了陜西省空白,并順利通過國家煤礦安全生產標志認證中心檢測評審,當年就新增訂貨600余萬元。
杭叉公司總經理祁翔把企業改制后的變化歸結為“三個創新”:一是體制創新。企業的兩次改制,使其轉變成公司制,做到了產權多元化和資本社會化,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體制創新;二是機制創新。寶雞杭叉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了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形成了激勵與約束相制衡的機制,極大地調動了經營者的積極性;三是管理創新。杭叉公司在未派一人參與管理的情況下,企業短期內實現盈利,原因就是機制創新后引起了管理創新。
兩次改制,使老國企寶雞杭叉三廠迅速駛入發展快車道:2004年實現利潤152萬元,是改制前一年的7.1倍;2006年上半年已實現利潤126萬元,同比增長52%;職工收入有了較大幅度增長,2006年上半年職工人均月工資達到1230元,同比增加了29%,比改制前的2002年增長了一倍多。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