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農產品物流系統的建設與經驗
來源:物流技術與應用
| 2011-05-30 18:29
談到國外的農產品物流系統,主要有三種典型模式,日本模式代表了包括韓國在內的先進的亞洲農產品物流,美國模式代表了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先進的北美農產品物流,荷蘭模式代表了先進的歐洲諸國模式。
這三種模式的形成各自有特殊的現實條件和經濟背景,但都達到了安全高效的目的。研究并借鑒其發展的經驗,對如何發展中國目前散亂初級的農產品物流或有幫助。
一、日本的農產品物流系統
日本的農業生產規模小、種植分散,農產品國內供給不足,必須依靠大量進口來滿足國內農產品需求。農業生產的現實狀況決定了日本的農產品物流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農業合作組織在農產品物流前端發揮著重要作用。農協是日本最主要的農業合作組織。批發市場中最主要的產地供貨團體是農協,各大中小城市都有農協直接參加或組織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農協利用自己的組織系統,以及擁有保鮮、加工、包裝、運輸、信息網絡等現代化物流技術的優勢,擔當了農戶與批發商之間的產地中介。
其次,銷地批發市場發揮著重要的農產品集散作用。日本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有中央批發市場、地方批發市場和其他批發市場三層等級。其中,中央批發市場由政府興建,目的是確保大宗進口農產品的有效分貨、緊缺農產品供給的區域平衡以及重要城市及其周圍地區生鮮食品的合理流通。地方性市場和其他市場的設立目的則是保證小范圍區域內農產品的均衡供應。
第三,日本擁有完善先進的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設備和技術。
日本的批發市場信息化程度很高,可以全國乃至與世界主要批發市場聯網,農產品交易時雙方實行只看樣品的信息交易,而實物則由產地直接向超級市場等集配中心運送。
日本在大中城市、港口、主要公路樞紐都對物流設施用地進行了合理規劃,高速公路網、新干線鐵路運輸網、沿海港灣設施、航空樞紐港、流通聚集地等基礎設施完善。日本還建立了一批加工廠、預冷庫、冷藏庫、運輸中心等,大量投資和使用現代化的物流技術和裝備。日本已普遍采用鮮活農產品從預冷、整理、儲藏、冷凍、運輸等規范配套的流通方式,產后的商品化處理幾乎達到100%。目前日本農產品加工比例在60%以上。
從日本建設農產品物流系統的經驗來看,首先,農協在農產品物流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日本農協是由單個農戶自愿聯合組織起來的群眾經濟組織,是一個擁有強大經濟力量的遍及全國的民辦官助的農民經濟團體。農協是農民進入流通領域的關鍵環節,也是批發市場中最主要的產地供貨組織。據了解,日本農產品生產總量的80%~90%是經由批發市場進入終端消費,其中農協組織提供的農產品占到批發市場貿易量的60%以上。其次,政府對農產品物流的建設進行嚴格的管制。日本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開設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中央批發市場、地方批發市場以及其他批發市場須根據《批發市場法》和各種條例進行建設。
二、美國的農產品物流系統
美國的農業生產和貿易居于世界領先地位,這需要一個龐大而通暢的農產品物流體系來支撐。農產品物流體系的特點與當地的農業生產特點緊密相關。在美國,農產品生產具有很強的區域性,農業貿易的交易量大;農產品生產專業化強,一般一個農場只生產某一品種的農產品;農產品的出口量大。
農業生產的特點使得美國的農產品物流具有以下特點:
首先,產地批發市場具有重要地位。美國的批發市場主要由農場主批發市場和終點批發市場組成,其中,農場主批發市場占據了核心的地位,大批量農產品交易一般都在產地進行。
其次,美國農產品物流是以超級市場為主體的規模化物流體系。據了解,美國約有60%以上的農產品是通過超市到達消費者;另外40%是通過批發市場或者貿易的方式直接銷售到零售商和貿易商。
第三,各種行業協會如谷物協會、大豆協會等為農民提供有力支持,代表農民與政府交涉,在農產品產銷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據統計,全美近1/3的農場主通過合作社出售谷物。
第四,美國農產品物流的社會化程度高。在美國,農產品物流的主體包括農場主參加的農業合作社、農商聯合體、產地市場或中央市場的批發商、零售商、代理商、加工商、儲運商等。他們一般規模較大,承擔了全美農產品的運輸、保管、裝卸搬運、加工、包裝和信息傳遞等功能。
第五,物流基礎設施和物流設備完善發達,支撐了農產品物流的高效運作。美國的交通運輸設施十分完備、公路、鐵路、水運四通八達。公路呈網狀結構,能夠直接通往鄉村的每家每戶;鐵路運輸十分方便,一些農產品收購站和倉庫、加工廠建有專門的鐵路線,如東部的飼料企業把從中西部運來的玉米經鐵路直接下卸到企業車間生產線。美國的物流設備機械化程度和自動化程度高,比如糧食的裝卸輸送設備就有螺旋式輸送機、可移式膠帶輸送機及低運載量斗式提升機等。
此外,美國具有各種先進的物流技術,比如信息技術、儲運技術、包裝技術等專業技術。農產品在整個物流過程中運用冷鏈技術設備,大大降低了農產品的損耗率,比如蔬果物流的環節為田間采后預冷→冷庫→冷藏車運輸→批發站冷庫→冷藏車運輸→超市冷柜→消費者冰箱。
從美國建設農產品物流體系的過程來看,首先政府發揮了很積極重要的作用。美國農業部有10萬人分布于全國各地,農業統計系統對各農場每一塊耕地上所種植的作物品種、面積、長勢、產量都了如指掌,所獲取的信息經過匯總處理,由政府定期發布,指導農戶生產經營。同時,政府投資建設大量的物流基礎設施。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連年撥款15億美元建設農業信息網絡和推廣在線應用,已建成世界最大的農業計算機網絡應用系統。該系統覆蓋了美國46個州、加拿大的6個省甚至覆蓋了美、加以外的7個國家。它連通美國農業部、15個州的農業署、36所大學和大量的農業企業,用戶可以通過電話、電視或計算機等終端設備,共享網絡中的信息資源。
先進的信息網絡使美國的農產品交易和物流大大提高了效率。據美國相關數據顯示,全美有85%的農民上網,16%的農民從事網上購買業務,農業電子商務占總電子商務的8%,在各行業中列第5位。如此先進的農業生產和流通與國內普遍視農業為落后行業不可同日而語。
三、荷蘭的農產品物流系統
荷蘭位于歐洲的中心地區,具有先天優勢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歐洲地區的農產品物流樞紐。旺盛的農產品物流需求促使荷蘭建立了高效先進的農產品物流系統。
首先,荷蘭建立了很多專業的農產品物流中心。荷蘭有許多分工不同的專業農產品物流中心,如專門從事進出口可可豆的阿姆斯特丹港,經營水果批發的弗拉辛港,經營魚、肉等冷凍食品的埃姆斯哈芬港和經營水產品的埃姆伊敦港等。這些專業的物流中心一般建在靠近種植區或農產品交易市場的附近,以方便在收到農產品后根據交易的具體要求,對農產品進行分類、加工、包裝以及儲存配送。比如,鹿特丹靠近水果等農作物種植區,港區四周高速公路縱橫交錯,水路運輸也非常發達,因此順利成為荷蘭水果物流中心;阿姆斯特丹——斯希波爾機場靠近荷蘭的花卉種植基地和進出口中心——阿爾斯梅爾,則成為花卉物流中心。
第二,荷蘭擁有成熟的冷凍行業。荷蘭的冷凍儲運業非常發達,目前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均制冷和冷凍容積量能夠超過荷蘭,農產品行業中大多數公司都具有現代化的制冷技術設備,能夠保證高質量的農產品物流。
第三,荷蘭建立了先進的電子虛擬農產品物流供應鏈。荷蘭通過網絡連接農業的生產資料供應商、生產商、種植主、批發商、零售商,形成了農業供應鏈,并建立了花卉和園藝中心的電子信息訂貨系統。電子化農業產品交易市場可以向全球的廣大客戶和消費者提供服務。
從荷蘭的農產品物流系統可看出,農產品物流首先具有專業化特點,水果、花卉、水產、肉類等專業的物流中心相比綜合類的物流中心更能節約資源和提升效率。其次,先進的冷鏈是保障農產品物流質量不可缺少的基礎,絕大多數農產品都是鮮活貨物,需要溫度控制的環境才能保證品質。第三,運用信息化的網絡手段建立虛擬的農產品物流供應鏈,以協調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生產商、種植主、批發商、零售商等各個環節的信息。電子供應鏈體現了荷蘭農產品物流系統的先進,但這需要荷蘭甚至歐洲地區具有普遍信息化的先決條件以及農產品供應鏈上的從業者都具有較高的職業素質。
通過對世界上三種主要的農產品物流模式的了解和對比國內現實情況,可發現從農業生產上來看,日本與中國相似度較高,農業生產都以小農戶分散種植經營為主。小農戶分散種植決定了農業生產中農戶處于弱勢地位,并且農業生產和流通難以達到規模和提升效率。因此,如何把散小農戶有效組織起來是建設高效農產品物流的先決條件。對此,可參照學習日本農協組織。
總結各國農產品物流模式可發現,無論哪一種模式,政府都在發揮著重要作用,農產品物流都沒有完全市場化。首先,政府主動對農產品物流投資建設各種基礎設施設備,比如信息化技術和冷鏈設備,比如美國對全國農業信息系統的建設,日本對冷鏈基礎設施的建設,荷蘭政府對于建設面向全歐洲的配送中心的企業給予財政補貼和貸款貼息。其次,政府對農產品物流參與者實行相對其它行業更為嚴格的管制和立法規范。比如日本實施的《批發市場法》、美國的《聯邦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加拿大的《食品藥品法》等等。
此外,無論建設哪一種模式的農產品物流,冷鏈與信息系統、包裝加工等專業設施設備必不可少且技術先進,這是保證農產品物流有效運作的必備條件。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