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金融物流市場跌宕起伏。由于國家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前些年高速增長的信貸被逐步“點剎”,增速放緩。一些被掩蓋的問題暴露出來,金融物流市場出現了一些案件和事件,影響了業務的發展速度和企業的信心。但業務主流態勢良好,2013年會大力進行業務整頓、行業調整、規范發展。
一、2012年發展回顧
1. 金融物流業務持續增長,但增速放緩
根據中國物資儲運協會的調查,67家會員單位金融物流業務收入增長15%,低于上年30%增速15個百分點。質押監管量增長39%,融資額增長4%。數據表明,通過質押的方式融資遇到的問題:一是風險增加,銀行和監管企業都提高了警戒程度,選擇客戶的標準在提高;二是收入增長遠低于工作量的增長,監管量增速超收入增速24個百分點。出質人討價還價能力增強;三是宏觀經濟下行的影響,小微企業經營困難,信貸需求下降,風險度上升。為此,管理當局要求放寬對微小企業不良貸款率的容忍度。
2、金融與物流兩業聯動,業務模式不斷創新
金融物流業務創新主要來源于金融產品的創新。2011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3800家,融資性擔保機構8402家,非融資性擔保機構1.38萬戶。金融機構的增加導致競爭的加劇,創新金融產品成為競爭的重要手段。存貨、應收賬款、預付賬款等都成為融資的優良擔保物。推出保兌倉、保理倉、訂單融資、保單融資、動產質押、電商融資等多種業務。銀監會還對一些業務進行了規范,例如,“保理業務是以債權人轉讓其應收賬款為前提,集融資、應收賬款催收、管理及壞賬擔保為一體的綜合金融服務”。物流企業與金融企業合作,在動產質押貸款、抵押貸款、倉單質押等方面密切配合,“把看不見的信用風險轉化為看得見的操作風險” ,取得較好效果。據銀行業協會統計,2011年國內貿易融資額達到16.78萬億元人民幣。我們推算2012年應在18萬億,而由物流企業參與監管的業務可能在3萬億左右。
3、金融物流進入電子商務。
2012年我國電子商務繼續快速增長,估計電子交易超10萬億元,電子零售額超1萬億元。幾乎所有電子商務公司都設計了金融服務。即在提供交易平臺的同時提供融資平臺,為買、賣雙方開展質押貸款。其中,涉及動產抵押、質押、倉單質押、貨物交割、倉儲、加工、運輸、配送等業務,需要物流企業的合作。物流企業的作用是監管質物數量、監管質物進出流程與合同一致、提供相關物流服務,以協助電商交易最終實現。各主要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都推出了針對電子商務的融資產品,如中國建設銀行推出了金銀倉、國內保理、法人賬戶透支、動產質押、訂單融資、電子商務融資、倉單融資、保單融資、無監管公司的保兌倉等產品。中信銀行推出保兌倉、汽車融資、存貨質押融資、應收賬款轉讓等。
4. 供應鏈金融物流漸成主流。供應鏈金融物流是指金融企業和物流企業在供應鏈的鏈條上尋找核心企業,并對其上下游企業融資,以擴大業務、提高貸款管理的控制力和資金的安全性。這樣,銀行就不是點對點地開發業務,而是一個一個行業地開發。同時,銀行的業務還可以更多使用信用證項下融資、應收賬款、應付賬款、預付賬款等作為擔保物融資。物流企業也可通過監管業務開發供應鏈上有關企業的物流業務,利用關聯關系多環節控貨、一體化運營物流業務。實踐證明,凡是開展了供應鏈金融物流的企業,事故率、糾紛、損失都大大降低。
二、金融物流業務的問題與風險.
2012年是金融物流業務誕生以來問題最多的一年,無論是發案次數、涉案金額、涉案企業還是案件復雜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事件發端于2011年,在國家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的大背景下,企業資金緊缺,借貸成本普遍增高,有的地區高達15%--20%。在高利率的驅使下,一部分鋼貿市場的經營者以市場內的鋼材作質物,向銀行借貸。套取資金后改變資金用途,違法發放高利貸,民間高利貸利率有的高達100%。在違規放貸沒有被及時制止的情況下,有的市場變本加厲,發展到質物量短少、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乃至發展到出具虛假倉單、虛假質物清單的地步。這時,問題發生質變,由合法轉為犯罪。在高利貸鏈條上的資金極不安全,一環斷裂,全鏈受損。最初,上海一家鋼市斷裂,還有某省商會出面救援,修補了鏈條。然而,當多條鏈一齊斷裂時,就無力回天了。
1、案件類型。2012年的監管案件,大致分為三類:一是惡意設計、精心策劃,實施詐騙。例如無錫一洲鋼材市場老板李國清逃跑案,在騙取質權人10億之后跑路。再如南京某倉儲公司虛開質物清單,騙取銀行貸款后失蹤,倉庫是租的。還有出質人以貨物掉包、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為手段進行詐騙等。二是應急類違規,出質人急于抓行情,但又來不及辦提貨手續,采取強行提貨方式。原想事后補貨,但因各種原因未能補上,形成官司。三是當事人各方溝通不足,合同約定有漏洞,問題沒有被及時發現而釀成大案。
2、案件分布。全國各地均有發生,但上海鋼材市場案發最多。原因是自2000年以來,某一地區的商人在上海辦了上百家鋼材市場,先是以鋼材量價不足方式取得貸款,得手后,演變成一筆貨重復質押給兩家、三家、甚至四家銀行,繼而無質物出具假單。所以被稱為上海鋼貿事件。在天津、哈爾濱、大連、昆明等地也有案件發生。
3、質押案件發生的原因。一是對金融物流業務的性質、特點、模式、風險不清楚、不明白,盲目開展業務,必然陷入詐騙者設計的圈套。平安銀行開展金融物流業務10多年來,不良率只有0.3%,是因為他們深刻理解這項業務,防范措施較嚴。二是客戶選擇不當,對客戶的資質、信譽、財務、財產狀況了解不清,沒有發現客戶隱瞞的事項,容易被拖入風險;重信譽的企業會主動改錯,不守信企業防不勝防。三是質物選擇不當,選擇了過期、變質、易揮發、有爭議、無產權的貨品進行質押,易產生法律糾紛。四是產生于當事人各方面的理解、溝通、傳遞等方面,也產生于監管方內部的工作安排,流程設計和操作,人員安排、利益沖動、道德風險等方面。有的是沒有嚴格執行質物驗收,給不法者提供了機會;有的是監管員被收買,串通作弊;有的是信貸員信貸出事故,與借款企業合謀把風險轉嫁給監管企業;五是管理缺位。動產質押融資監管是一項新的業務形態,還沒有一個有針對性的法規和跨部門的管理機構,沒有研究、沒有預警、沒有應對風險的方案。2007年,上海就發生套取銀行貸款炒股事件,公安經偵界入查處,套現之風曾被遏制,這次不知為什么聽認其成災。六是考核機制引導業務做大,無論是銀行,還是企業,都被考核指標壓得想方設法擴大業務,無邊界的創新模糊了罪與非罪的邊界;七是缺乏該項業務的規范、標準、術語,行業缺少約束力。在以上原因之外,最關鍵的原因是過度逐利,在利益的驅使下,越過了誠信和道德的底線。
4、案件的影響。2012年的質押問題和案件,震動全國。管理
當局多次下令嚴控對鋼貿企業貸款,加上經濟下行的作用,使鋼貿企業陷入極困難境地。案件也打擊了監管人的信心,幾家主力監管企業都出現風險事件,新進入的大企業風險事件更大,多家監管企業采取收縮、退出的策略。銀行也進退兩難,進,缺少好的合作方案,退,將降低貸款量和安全度。最大的影響還是如何化解有問題貸款的風險,如何減少質權人、監管人的損失。
三、2013年的展望
金融物流因鋼貿事件遭受挫折,但其主流仍然是積極向上的。這是因為中小企業已成為發展經濟的主力軍,而金融物流是助力中小企業發展有效的手段。隨著電子商務和網上銀行的發展,線上交易支付、線下管控貨物必將緊密合作,才能完成交易過程。網站需要積累信用,就需要與優秀物流企業合作,以保證貨物安全。展望2013年的金融物流,有以下趨勢;
1、秩序重建、穩步發展。錯誤和挫折教訓了企業,使他們更加聰明起來。快速擴張帶來的粗放經營,正在向精細化管理轉變。分析表明,絕大多數事故產生于管理不到位、客戶選擇失誤、資信審核不嚴。在出事的案例中,生產制造業客戶最少,而貿易類客戶最多。因此,監管商收縮戰線、整頓隊伍、改造流程是正確的行為。金融業重新調整業務結構、選擇合作伙伴也是必然。金融當局發布了七不準:不準以貸轉存、不準存貸掛鉤、不準以貸收費、不準浮利分費、不準借貸搭售、不準一浮到頂、不準轉嫁成本,是金融的秩序重建。而監管的秩序重建,就是要把無序變成有序,把指導思想調整到“不急功近利、不盲目追求利潤”上來,調整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上來。金融服務、物流服務都是為實體經濟服務,而不是要刮唐僧肉。重新洗牌,把違法違規的企業清除出這個行業。
2、行業協同、利益調整。很長時間以來,監管企業處于弱勢地位,主要表現在監管收入低、額外責任多、承擔風險大、退出機制不全等問題。金融機構存在最終風險高、管理成本高等問題。二者根本利益一致,但雙方分利分責意見不統一。金融機構希望監管企業承擔更多責任,比如質物保管、保質、保真、確認貨權、價格確認、擔保、安全等,而物流企業只愿承擔監管責任。銀行委托物流企業監管,應由銀行支付監管費,現在卻是被監管的企業付費,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將在雙方合作中通過協商和利益調整解決。當前的主要問題是,優質的、全國性的、有經驗的監管企業較少,而開展金融物流業務的銀行在逐漸增多,供求開始出現不平衡。需要加緊培育合格的物流企業和尋找新的業務模式。
3、建立標準,規范行為。金融物流業務誕生以來,我們一直希望有一個標準,用來統一語言、規范流程和行為。但由于種種原因而沒能建立。2012年,國家商務部委托中國物資儲運協會等單位編制了“動產質押監管服務規范”、“動產監管企業評估指標”兩項標準,業已通過專家評審。現在商務部網站公示。編制標準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宣傳、執行、修訂、完善,使之成為真正的行規。我們還應看到,金融物流業務模式具有多樣性,不斷創新,不斷發展,行業管理的方法也應不斷變化。
4、防范風險,技術領先。在2012年事故頻發時,一些監管企業和銀行沒有事故或少有事故,主要是他們防范工作做得好。2013年,一定要把風險防范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加強經濟形勢和行業形勢分析,根據形勢確定規模;二是加強客戶審核,準確評估客戶資信;三是堅持實地監管,各方均按合同執行;四是開展業務和企業評估,不合格企業要出局,不合規的行為要糾正。在防風險的技術方面,應多用互聯網、無線傳輸、計算機管理等信息化技術,銀行、監管企業、出質人信息系統對接,現場監控、遠程查詢、聯合巡查等都是有效的防風險辦法。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對監管企業的不信任度在增加,這是因為一些監管企業管理不規范。在保兌倉業務中,有的銀行已甩開物流企業,簽署三方協議而不是四方協議。國家貸款新規規定:將貸款通過借款人賬戶支付給符合合同約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對象。確保信貸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防止空轉和挪用。而監管企業對銀行的不信任度也在增加,因為鋼材市場量價不足、重復質押的現象,銀行肯定知道,為何還要監管企業進入,顯然是轉嫁風險。所以,金融物流的發展,首要的問題是增進互信。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