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你在路上看到它們倆,請記得要愛護哦,畢竟他們比快遞小哥更需要呵護。
▍菜鳥網絡和京東,同日放大招
前不久各大中小學的開學日,也成了菜鳥網絡和京東兩家物流機器人(300024)的亮相日。
9月1日,菜鳥網絡通過視頻發布了一款能將包裹全自動配送到用戶家門口的機器人。這款機器人命名為“小G”,由菜鳥E.T.物流實驗室研發。視頻顯示,用戶可以通過手機向“小G”發出服務需求,機器人隨后對接運輸管理系統并規劃出最優配送路徑,將物品送到指定位置。用戶可通過電子掃描簽收,全過程無人化。
作為菜鳥的競爭對手,京東不甘示弱推出了一款無人配送車。比起“小G”,京東的這款無人車更加接近“載貨工具”。根據京東方面的應用設想,這款無人車可以實現針對城市環境下辦公樓、小區便利店等訂單集中場所進行批量送貨,提高京東的配送效率。
下面這張圖大致可以幫你了解這兩個新機器人的基本參數:
長寬高分別為1m、0.8m、1.2m的菜鳥“小G”,體積明顯大于京東無人配送車。后者的長寬和“小G”相當,但是高度僅為前者的一半。這就決定了其運載貨運量的差距。能夠一次續航15至20公里的菜鳥“小G”能夠搭載10-20件貨物,而京東無人配送車只能搭載6至8件。
▍長得不一樣,但技術性能相似
在物流末端上,阿里巴巴的菜鳥和京東誰也不想落下“無人化”這一環。
從目前披露的技術性能指標來看,京東推出的無人配送車和菜鳥“小G”的共同點很多。
首先是智能感知與定位,這是兩家機器人的技術關鍵,“小G”會自動定位需求人的位置,并且規劃最優配送路徑。而京東無人車也能通過自帶導航定位行程。
其次是避障功能,機器人送貨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因素阻礙干擾,比如道路行人與車輛,以及路障等?!靶”的宣傳視頻稱其能運用自適應粒子濾波算法,對動態實體進行準確的軌跡預測,提前進行規避。而京東無人車通過生成視差圖等方式構建三維環境,檢測障礙物的大小和距離,控制無人車避障。
再次,兩家機器人都可以進行智能控制,用戶可通過手機APP進行下單操作且能讓機器人獲取需求。
另外,導航精度高也是兩家機器人的共同特點,菜鳥“小G”可以將貨物配送至人,京東無人車規劃的行車路徑能精確至厘米級。
不過,即使搭載了諸多“黑科技”,兩者要從測試階段升級為應用層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對于居住在無電梯的高層公寓用戶而言,兩家的機器人目前都還無能為力。
▍機器人PK:為什么菜鳥的能送到人,京東的卻不這么做?
雖然兩家的機器人技術特點很相似,不過機智的DT君還是發現了兩者的區別。
先來看這張表感受一下:
根據應用設計,“小G”是真正實現“末端無人化”的實踐產品,貨物通過其直達用戶手中。而京東無人配送車則是將貨物運抵指定位置,需要用戶前往領取。
所以,基于用戶應用需求,菜鳥“小G”添加了一項秘技:自動搭載電梯且識別電梯擁擠狀況。從這一項看起來,菜鳥想要做到的似乎更多。
▍本質上還是兩家物流模式有不同
京東和菜鳥網絡在物流機器人上的發力,表明在末端配送無人化上,電商物流大佬們正在形成共識。DT君發現,菜鳥和京東在物流機器人上面的區別,實際上也是兩者在物流業務上存在不同戰略思路的反映。
2013年5月成立的菜鳥,其模式就是打通阿里電商生態,構建物流數據網絡提高整體配送效率。用通俗的話講就是,自己不干送貨的事,而是編織一張物流數據網絡,將第三方的物流商“一網打盡”,讓物流業的小伙伴們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送貨服務。
在這個過程中,菜鳥網絡只做兩件事:第一是更廣泛的打通阿里電商生態,第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和數據網絡以及設定服務標準。而菜鳥機器人正是完善整個物流網絡的重要一環,也是承擔末端用戶體驗的“快遞員”。
而京東一直堅持的是“自建物流加自營電商”模式,通過著力構建一個全鏈條的電商物流體系獲取用戶以及搭建生態。其邏輯就是,除了第三方賣家,整個物流環節全部納入自己的體系內。
通過自營,京東能夠獲取較高的用戶滿意度以及近乎無孔不入的物流渠道。根據京東2016年Q2季報顯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京東在運營了234個大型倉庫,擁有6756個配送站和自提點,覆蓋全國范圍內的2639個區縣。京東無人配送車是自建物流模式的延續,比起固定的京東自提點,未來奔馳在路上的京東無人車更像是一個“智能提貨柜”,依舊需要用戶去指定地點取貨。
▍全球范圍內,物流機器人越來越受追捧
菜鳥和京東的紛紛試水,正是電商物流大佬們對配送無人化的熱捧。如何解決末端配送無人化,物流大佬們的思路分為“斗天”和“斗地”兩個類型。
“斗地派”代表,比如菜鳥和京東,研發的機器人貼地行走運貨。
而送貨無人機,則是“斗天”思路的體現。開發了無人車的京東也推出過無人機送貨。目前,處于探索階段的京東無人機,已經能夠做到稱重30公斤和航行50公里。不過,受限于高空易墜落、成本高等困難,京東無人機只能做到在農村固定空曠線路送貨。
除了電商物流大佬,在末端無人配送領域,也能看見互聯網大佬們的身影。9月初,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在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校內開展了無人機配送外賣的項目測試。
大佬們對無人配送的樂此不疲,除了探討機器人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價值。人力成本對比機器人的性價比程度下降也是大佬們傾向使用機器人的重要原因。
根據羅蘭貝格的《物流業中的機器人與人》報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機器人的技術進步和普及應用,物流機器人的單位時間成本大幅下降,在2015年左右已經和人工成本持平。
(圖片來源:羅蘭貝格)
根據預測,在2020年,物流機器人成本將降至每小時10歐元,而人力成本則會升至19歐元每小時。屆時,機器人將大規模取代人工崗位,未來10年歐元區將有150萬個人工崗位被取代。
對于目前人口快速老齡化和人力成本不斷上升的中國,電商物流大佬們紛紛試水,也算是抓住了未來物流機器人的一個風口。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