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稱,順豐2023年總的現金資源達到了約488億,債務規模更加龐大,總有息負債達到518億,凈現金為負數,達負的30億,意味著公司運行需要的現金已經全部依賴貸款了。
凈現金為負數并不意味著企業馬上出現流動性風險或進入危機狀態,但是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了,明顯能夠感覺到順豐在謀求解決這個問題,順豐急著去香港二次上市就是一個重要舉措。
長期有息債務成為當前順豐資金來源的主力,解決資金缺口的方式還是依靠融得長期資金,要么借長期的債務,要么發新的股票。長債需要不停的續作,還會增加財務負擔,新股則可以一步到位,這就是順豐為什么要快一點在港股二次上市的動因,股權融資是順豐積極拓展的方向。
對于順豐來說,資本支出長期高企,若無外部補充,單純依靠利潤留存,無以為繼,也會影響資金鏈。為了捍衛當前地位對資金需求更迫切,別說,還要開拓國際業務,因此,面對資金不足的困局,必須通過二級市場來補充彈藥,快一點赴港上市,拓寬融資渠道,成為必然的選擇。
談及上市目的,順豐明確表示,“為了推進國際化戰略,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順豐正在全面國際化,H股上市,將有利于順豐更好地走向國際化。
然而,跨境物流、海外業務是一個競爭激烈、資本密集且高度分散的市場,物流鏈路長、中間環節多,順豐仍要加強海外網絡建設與集貨能力,這都需要錢,所以說,赴港上市是順豐2024年的重要事項,這也關系著順豐國際化的成敗。目前,順豐正在對嘉里快遞(泰國)73.18%流通股進行要約收購,總價值約14.16億元,完成之后,順豐增強了在東南亞本土市場覆蓋及連接亞洲與世界的國際貨運能力。
總之,在戰略性成長階段,企業需要以不可撤銷的中長期循序投資為手段,去解決問題,創造價值,需要強大準備和投入,促成長期價值增長模式的實現,順豐目前上市,有其充分的道理。
若能成功赴港上市,順豐將成為快遞行業第二家“A+H”股上市公司,同時將進一步打通國內外融資通道,增強公司抗風險能力,改善其融資渠道。特別是外部權益融資環境急劇變化的當下,打通國內外融資通道將提升公司的抗風險能力。
二、菜鳥護盤
這里說的護盤,護的是菜鳥老東家阿里的盤,為阿里兩大核心業務——電子商務與云計算保駕護航。
與菜鳥一樣是電商物流的京東物流上市之后,從根本上來看是一個質的飛躍,不僅獲取了更多的資本助力,而且在后續的競爭中掌握更多的籌碼,于是赴京東后塵,菜鳥也決定上市了。
其內部契機是一年前時任阿里主席張勇力推的阿里巴巴“1+6+N”變革,菜鳥被確立為六大業務集團之一,并計劃推動其獨立上市。隨后,2023年9月26日,菜鳥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被認為是阿里巴巴分拆上市的“第一槍”,市場曾多次傳出路演消息,彼時,阿里巴巴曾表示,單獨上市更能體現菜鳥作為阿里重要業務的價值。
然而,今年3月26日,阿里巴巴公告稱,其物流子公司菜鳥智慧物流網絡有限公司,已撤回在港交所的首次公開發行及上市申請。在即將登陸資本市場的關鍵時刻突然止步,讓原本期待菜鳥上市的投資者們感到意外,表面原因是目前市場表現欠佳,希望等待更好的上市時機,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內在因素,那就是作為阿里核心業務的基礎設施,目前還要為阿里作貢獻,不宜過早上市。
1、估值縮水
在港股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菜鳥估值縮水,2023年胡潤全球獨角獸榜中,菜鳥的估值高達1850億元人民幣,市傳菜鳥上市估值也達150億至200億美元,擬為港股去年最大的IPO。
然而這一估值是港股無法支撐和認可的,據說,第一輪路演后,投資人的反饋并不好,主要集中在企業估值偏高,投行給的估值,并沒有媒體以及菜鳥預期的那么高,有些比較保守的投資人給出的價格,甚至距其最高的估值接近腰斬。
菜鳥上市計劃公布之初,市場對其持樂觀態度,業界普遍認為單獨上市能更好地體現菜鳥作為阿里巴巴重要業務的價值,菜鳥也在在為上市做著積極的準備,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市場對菜鳥的估值預期開始下調。
2024年3月阿里巴巴發布的回購公告,計劃以0.62美元/股的價格回購菜鳥少數股東股權和員工已歸屬股權,總對價最高達37.5億美元,通過計算可知,菜鳥當前的估值為103億美元,這一估值相較于一年前業務重組時的1850億元估值,下降了約59.78%。
就業績而言,菜鳥在沖刺上市期間交出的答卷并不算優秀,菜鳥的盈利能力十分有限,報告期內,其凈利潤分別為-20.15億元、-22.86億元、-28.01億元和2.88億元。
這也于與阿里管理層變動有著密切聯系,張勇的離去,以蔡崇信、吳泳銘為代表的管理層,對阿里集團整體戰略進行了調整,從獨立走向協同,從分拆到聚焦,這也表明阿里啟動的組織分拆計劃在推行一年后失敗了。
自阿里巴巴2023年3月宣布重組以來,市場情緒不振,難以幫助投資者對整體業務進行估值,張勇當時的設想是,力求將集團運營重心從具體業務中抽離,為子公司提供支撐底座,但在長期互利共生中產生的“流量依存癥”不會容易地得到改變。
于是,新任阿里巴巴集團主席蔡崇信表示不急于讓菜鳥進行IPO,原因是港股市場環境不好,估值不理想,無法真正反映這些業務的內在價值;他表示,菜鳥是第一次上市,因此公司估值對其非常重要,另外上市募集的資金量、上市后的效果等都是菜鳥要重點考慮的,就目前來說,菜鳥上市,時機未到。
確實,上市是為了融資繼續發展,當市場對企業的估值已經明顯低于企業的價值時,上市就沒有必要了。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背靠阿里,菜鳥在現金流、市值等財務要求上,理論上不存在什么困難。也就是說,菜鳥有一個金主,那就是阿里,馬云曾表示:“給菜鳥1000億去投資,不夠再給3000億,短期不要想盈利。”
不缺錢,這就是菜鳥不上市的底氣,菜鳥作為阿里的戰略級業務,需要長期投入建設,而阿里明確支持菜鳥對其全球網絡進行長期戰略投資。蔡崇信表示:現在是阿里巴巴加大投入菜鳥的合適時機,于是阿里近期出臺了270億元回購菜鳥股份的計劃。對于菜鳥而言,站在巨人肩膀上,擁有雄厚的資金支持。
蔡崇信坦言,若想實現包裹在72小時內完成任何兩地之間配送的目標,需要對不同國家地方、不同環節鏈條上進行投入發展,因此對菜鳥的投資需要具備耐心,且需較長時間才能產生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