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公司來電話,說我包裹破損了,希望本人過去取。第一次去快遞轉運中心,讓我驚訝的是,那里不是我想象的高大上、自動化運轉,而是一群人站在皮帶機旁邊,一件一件地挑,全靠人工操作。”浙江立鏢機器人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朱建強說。他看到東西首先會想到能不能機械化生產或操作,這個思維習慣可能是跟所學專業和從事工作有關。
自2014年偶然從快遞轉運中心發現機會后,朱建強開始研究物流分揀系統。項目研究一年多,搭建快遞分揀機器人的原型只用了一個星期。2016年成立公司,朱建強任技術總監。2016年“雙11”期間機器人正式投入使用。
快遞分揀機器人,形似掃地機器人,橢圓底座,長48厘米,下方裝有萬向輪,上面置有黃色托盤用來盛放包裹,被形象地稱為“小黃人”。像其他工業機器人一樣,小黃人是一種可以接收、執行指令的自動化裝置。不過,機器人一般必備三大件:伺服電機、控制系統和減速器。“小黃人”系統里沒有減速器。這樣做的好處是,重量減輕,故障減少,使用壽命更長,成本也降低了。朱建強說:“‘小黃人’的出現是要讓人從枯燥、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更多轉移到創造性的工作中。”
“小黃人”如何分揀快遞?在天津申通一級轉運中心,大約400個“小黃人”在二層操作平臺滿地跑。平臺上有兩名工人,將快遞放置在排隊經過的“小黃人”的托盤上。當然,放件的工作也可以通過機器人抓取。“小黃人”自動稱重,同時掃描快遞單條碼獲取地址信息,比如地址是送往江蘇,那么“小黃人”就會將其運到對應區域格子口,到達指定位置后托盤豎起,包裹被倒入格口,順著通道從二層滑到一層包裹裝運區,整個過程大約十幾秒。完成后,“小黃人”再回到放件區排隊等待。
“小黃人”的智能體現在什么地方?一是自動掃描條碼并稱重;二是自動計算最優路線;三是返回時自動選擇最近等待區;四是自動尋找最近充電樁對接充電,并浮動需要充電的標準。以計算路線為例,機器人分揀送貨、返回路線不是計算距離長短,而是選擇最佳路線,因為有些線路距離短但可能擁堵。中央調度服務器會根據地面每隔50厘米貼放的二維碼,確定每個機器人的運行位置,從而發出路線指令。
申通天津公司網點2015年快遞業務進出港總量約為5464萬件,2016年進出港總量約為7291萬件,同比增長33%。該公司總經理助理王婷介紹:“為了應對快遞業旺季貨量激增,天津申通在2016年‘雙11’啟用了智能機器人自動分揀系統工程。智能機器人每小時分揀1.8萬件,可節省人工成本70%以上。移動的機器人托盤還可實現對傳統面單和電子面單的自動識別功能,使得企業的管理更加規范和科學。”
國家郵政局3月發布的報告顯示,我國快遞業務量規模繼續穩居世界首位,在全球占比超過四成,對世界快遞業務量增長的貢獻率達60%。
盡管如此,中國物流領域的全自動化還沒有實現,如何研發智能化系統代替人工繁重枯燥的工作?這也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難題。朱建強說,歐美國家除了最大的一級轉運中心使用自動化系統,二級或其他轉運中心還是以普通的交叉帶分揀機人工操作為主。
“過去是國外有了什么,我們跟著學。希望在這個領域,我們能做出國外沒有的東西,就是從制造轉變到創造。現在國內的知識產權保護、公司的技術研發基礎等讓我覺得有信心。”朱建強說,公司在國內已申請專利41項,其中7項已授權。在美國的4項專利申請已通過專利合作協定(PCT)申請,正在做進入各個目標國家的準備。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