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快遞企業之間的競爭格局,主要表現在龍頭優勢顯現,成本管控為王。可見“成本”已成為企業間博弈的關鍵。
而在成本之下,究其根本還是技術。
順豐掌門人王衛曾表示:“未來快遞業要面對的競爭,不是來自同行,而是像Google一樣的高科技公司。”
1、成本居高不下 促進快遞企業智慧升級
目前,快遞企業成本主要來自兩方面:
一是,持續高漲的用工成本。
據統計,我國勞動力人口供給已連續5年負增長。阿里研究院調研數據也顯示,目前部分快遞企業人力成本年均漲幅在10%~25%之間。
關于這點,順豐、圓通、德邦等多家上市快遞公司在最新公布的2018年半年報中均提到,隨著人口紅利及人工薪酬福利水平的升高,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毛利率有所下降。
各快遞企業營業成本增速
2018年上半年幾家上市快遞公司營業成本增速對比
閃送數據研究院負責人朱冠軍也表示,目前物流人力成本是最大成本項。
二是,倉儲及用地成本的上漲。
同樣,來自阿里研究院調研的一份數據顯示,部分快遞企業場地租金成本年均漲幅在30%左右。
有相關工作人員向我們透露,“1000多平方米的倉庫,每平方米租賃成本漲了0.3元多。而現在招聘一個比較不錯的A2司機,最少也得月薪1萬元以上。”
當然,企業們也注意到這個問題,并進行優化升級,效果明顯。比如,中通快遞憑借業內絕對領先的成本優勢(2018年上半年單票成本為1.03元),在單票收入下降的趨勢下,仍能夠實現單票毛利率的大幅提升(同比提升約4.1個百分點),單票毛利潤同比維持0.78元。
而在這時,如何降低成本、并提升效率就物流企業的成為重中之重。
對此,有行業人士提出了“三級”措施:產業布局,通過產業集聚、合理布局或生產方式轉變等方式;物流規劃,是指在產業布局既定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物流網絡的布局和流程設計來降低物流成本;作業效率,在物流網絡和流程既定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運行管理和先進技術裝備的使用來實現成本的降低。
不難看出,最終都是落在了技術層面,即如何利用技術來實現物流的自動化、可視化、可控化、無人化與網絡化等方面的智慧升級。
2、快遞物流企業正在向技術密集型轉型
最近兩年看,原本勞動密集型的快遞行業正在加速走向技術密集型。
在科技的驅動下,最典型的就是,從倉儲到干線運輸再到末端配送,物流“無人化”正緩緩鋪開。這主要體現在配送機器人、無人倉、無人機以、正在部署的無人駕駛技術、以及轉運中心全自動分揀等大規模應用。
來自國家郵政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科技創新對提升行業運營效率的貢獻加大,運營模式和產品創新加速涌入收寄、運輸、分揀、末端服務各環節。新技術應用密集涌現,自動分揀系統、分揀機器人、無人倉逐漸規模應用。
實際上,科技驅動企業發展已是未來的趨勢,順豐、圓通、中通、申通、德邦等幾家上市公司,還有京東、阿里、蘇寧等都放在戰略層面大力推動。
1.順豐
獨具科技基因的順豐,在這最新的半年報中更是明確提到,順豐控股一貫重視并積極投入公司的各項智慧物流建設,旨在基于人工智能、物聯網、機器學習、智能設備等技術的綜合應用,讓機器解放雙手、讓人工智能助力決策、讓智能設備匯集數據之源,促使物流行業進入智能化、數字化、可視化、精細化的新時代,提升運作效率。
目前,據知情人士透露,順豐在大數據、云計算、地圖、無人機、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多個方面都進行了部署。
僅在無人機上,順豐就搭建了“三段式空運”網絡。快件通過大型有人運輸機、支線大型無人機以及末端小型無人機,機動匹配并覆蓋國家干線、城市干線及偏遠地區“最后一公里”的運輸需求,實現36小時快件通達全國。
行業內有分析認為,未來3-5年內,快遞企業在部分地區和場景或將代替人工,實現無人化配送。
2. 圓通
今年啟動新標 “二次創業”的圓通,在去年年報上明確提出,聚焦科技與信息技術。
年報指出,將以提升信息化、自動化為主線,進一步增強全鏈路可視可控能力,提升內部運營的安全和效率。同時逐步建立起大數據分析技術與能力,將公司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大數據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逐步實現業務流程與公司管理的智能化和智慧化轉變。
3. 中通
今年表現亮眼的中通,同樣注重科技部署。自2016年起,中通便成立了應用和技術平臺研發團隊,專門從事微服務應用架構、深度學習和人工智能、大數據、私有云和混合云、DevOps自動化運維等先進技術的研發。
在今年中通技術開放日中,中通提出了 “技術再塑新中通”的口號。
有知情人士透露,中通現在對于信息科技的投入“上不封頂”,只要有相關需求,不管人力、物力、財力都會積極跟上。
據了解,目前,中通已研發出Titans、地址庫等自有知識產權的技術平臺,掌握了分單、預測等核心算法,具備了信息系統實時監控、秒級故障恢復、日處理億級訂單的能力。
具體到數據上,僅就自動化分揀設備,目前中通已投入使用68套自動化分揀流水線,8個小時約分揀14萬多件。
這意味著什么呢?
我們來看一下人工和機器的對比就更清晰了。若按正常一人一個班操作1000件計算,14萬件包裹,需要140個人。
由此可見,使用自動化分揀流水線后只需25個人,節省了超過82%的人力。
中通快遞總裁賴梅松曾表示:“到2020年,我們的分撥中心會實現無人操作!”
另外,中通全網的電子面單使用率已超過94%。
在2018年半年報中,中通增速最猛。對此有研報稱,在快遞行業蓬勃發展時,中通的優勢即在于直營中心數量、自有卡車數量、自動分揀機數量均領先于行業,因此能夠在成本控制方面領先于同行。
4. 申通
素有中國快遞第一股的申通,在大型轉運中心不斷投入自動化分揀、自動化掃描、自動化稱重、自動化計泡等自動化設備,實現庫內的操作“無人化”。比如“小黃人”自動化分揀系統、交叉帶分揀系統等都最大化的提高了運營效率。
財最新報顯示,申通快遞自動化分揀設備的投入預計可以節約70%的人工成本。
5. 德邦
德邦一直重視信息化的投入。數據顯示,近年德邦在信息化建設投入累計超21.5億,擁有超過1000人的信息專業化團隊。其拉燈(預警)系統、風眼系統、大件快遞分揀系統等極大提升企業運營效率并降低人工成本,
今年6月,德邦更是簽收表與華為,在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進行深入合作,實現科技與快遞業務場景的融合,讓德邦快遞成為“一家擁有卡車的科技公司”。
6. 京東物流、蘇寧物流、菜鳥網絡
最后,京東物流和蘇寧物流在技術方面的實力更是強勁。
據了解,目前京東物流已經實現超90%訂單24小時內送達,超過52%訂單12小時內送達。而今年起,京東物流配送時效已進入分秒級。
同時,京東物流還正在構建一套干線-支線-末端三級無人物流網絡體系,這背后都是科技的支撐。
另一邊,來自蘇寧物流的數據顯示,蘇寧云倉日處理包裹可達到181萬件,達到行業同類倉庫處理能力的4.5倍以上。蘇寧正憑借無人技術在倉儲、干線運輸、分揀、末端配送等環節,降低人工成本,實現無人化。目前,蘇寧無人軍團矩陣中已經包括了AGV機器人、無人重卡“行龍一號”、無人車“臥龍一號”、無人機等黑科技產品。
蘇寧物流研究院副院長欒學鋒曾表示,科技是物流企業的“精兵簡政”之道。
菜鳥網絡對技術的投可謂大手筆。
在2018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馬云宣布將投入上千億來打造國家智能物流骨干網。
在支持菜鳥網絡背后,正如馬云所說:“能夠推動這一目標實現的途徑應該是包括數據、計算等在內的新技術應用。”馬云表示,這張網必須是技術推動,依靠技術,依靠數據,共享的力量,把全世界的物流全部聯合起來。
至今,成立4年多的菜鳥網絡,已經建構了一張數據化、智能化和社會化的物流網絡。
僅在無人技術上,目前,菜鳥已經實現了“無人倉+無人機+無人車+菜鳥快遞塔+菜鳥小盒”等在內的無人體系。另外,菜鳥高調推出了基于物流IoT(物聯網)邊緣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物流園區“未來園區”。
最后,對技術的大力投入,這是成本控制的需要,也是企業發展的需要。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