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國內的機器人領域噩耗頻傳,企業倒閉、團隊解散、老板跑路……甚至首個獲得國家認證,編號001的服務機器人棠寶機器人也沒能幸免,其創始人王明高在負債累累的情況下出逃國外,至今仍被列為全國失信被執行人。
3年過去了,在無數前輩蹚過雷后,“賽道火熱、市場一片藍海、產業進入飛速發展時期……”這些描述終于被名正言順地冠在“機器人”三個字之前,機器人產業終于擺脫了“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
縱觀我國機器人產業近十年的發展,融資事件已經接近3000件,融資總額超千億元。相關數據顯示,僅2021年上半年,就有超120家機器人企業拿到融資,累計金額超過100億元。
按照使用場景和功能不同,機器人可以分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三大類。從今年上半年的融資情況來看,服務機器人正在成為資本和市場的“寵兒”,其中,達闥科技拿到了超10億元的B+輪融資,這是迄今為止國內服務機器人領域獲得的最高融資額度。
如今,在餐廳、商場、酒店、銀行、政務大廳等公共服務領域中,服務機器人的身影越來越多,人們對機器人的認知也通過這些活躍在不同場景中的機器人變得更加清晰——機器人不再是科幻電影中的幻想了。
在這場熱鬧的“吸金大賽”背后,機器人行業產生了哪些新變量?是誰給了服務機器人機會?資本的神秘力量能支撐起國產服務機器人商業化落地的野心嗎?
疫情催生新機遇
客觀來看,在三大類機器人中,服務機器人的落地場景更廣泛,產品類型更豐富,人們對其認知最清晰,也很受資本看好。
從各企業公布的融資信息可以看出,今年服務機器人領域不論是融資數量還是融資金額都遠超去年,其中不乏擎朗智能、云跡科技、高仙機器人、達闥科技等融資數億元的企業。
據「探客Tanker」不完全統計,今年1月到7月,已有20多家服務機器人企業拿到融資,其中拿到過億融資的有近一半,這一數字已經超過了2020年全年。
“我們今年的融資情況良好,在年初獲得了阿里數億元的戰略投資,與阿里餓了么的聯系更加緊密,近期也將會有新的融資動態發布。今年行業內融資情況也很樂觀,對于服務機器人來說顯然是很大的利好消息。”擎朗智能公關總監池曉敏對「探客Tanker」說。
00:11視頻 / 擎朗智能官方抖音
我們判斷一個行業是否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時,常常會把“吸金”能力作為衡量標準之一。那么,今年的服務機器人為何接連獲得資本的青睞?
“服務機器人在國內正在從起步階段走向快速增長階段,這與疫情的催化有很大關系,強需求促使產能提升、功能提升,讓機器人成為了某些場景的必需品。其次,目前國內服務機器人的市場規模處于不斷增長階段,而且沒有形成一家獨大的格局,每個玩家都有機會突出重圍,基于多維度的判斷,大量的資金開始涌入這一賽道。”業內人士對「探客Tanker」表示。
00:16視頻 / 擎朗智能官方抖音
除了紅杉資本、經緯中國等知名投資機構外,互聯網大廠也開始把目光投向了機器人領域。今年5月,字節跳動投資機器人創企迦智科技的消息引發了業界的廣泛討論,互聯網大廠對機器人賽道的關注側面表明這一領域正受到資本熱捧。
不止字節跳動,今年年初擎朗智能就獲得了阿里的戰略融資,4月美團、騰訊投資了高仙機器人,5月美團也參與了普渡科技的5億元C輪融資。
圖 / 擎朗智能提供
不可否認的是,疫情確實在機器人產業低迷時給了市場一針“強心劑”。需知,在疫情爆發之前,真正落地的服務機器人少之又少,企業的量產能力和運維能力都有限,在疫情的倒逼下,服務機器人開始“井噴式爆發”。
無論是為了應對需求研發的新產品,還是在原有機器人上疊加的新功能,服務機器人都由此進入了加速階段。
得益于幾十年的技術積累,機器人早已度過了實驗室階段。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同樣,機會也是留給有準備的行業,當技術已經基本穩定可以實現落地,并在不斷的嘗試中改進時,一次突如其來的機會就會讓整個產業有機會彎道超車。
事實上,服務機器人能走出低迷的狀態,也與行業的智能化發展有分不開的關系,當機器人具備智能的能力時,它就不再是一個單一的產品,而能與應用場景深度融合提供整體服務。而今年機器人賽道的升溫和融資數額的增加,也直接受益于AI技術的發展,如今機器人的移動能力和交互能力在不同應用場景中越來越能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
整體來看,服務機器人的技術正趨于成熟,在物流、清潔、醫療等多個場景逐步落地。同時,不同的細分領域中有多個玩家共同推動著行業發展,相互競爭的同時也相互促進。
波士頓咨詢公司報告顯示,到2030年全球專業服務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達到900億至1700億美元。據中國電子學會預計,2021年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有望突破40億美元,服務機器人市場將在未來5年內高速增長。
“吸金”能力緣何而來?
若進行專業的區分,服務機器人可以分為專業服務機器人、個人和家庭服務機器人兩種。人們常見的專業服務機器人包括配送機器人、安防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個人和家庭服務機器人則以清潔機器人(掃地機器人)、娛樂機器人為主。
機器人的主要作用就是代替人類完成某些重復性和高難度的工作,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劇的情況下,服務機器人員工開始出現。
圖 / 普渡的產品發布會,分別為“葫蘆”、“閃電匣”兩款服務機器人
2020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已達到19064萬人,社會老齡化程度在不斷加深。當人口紅利消失后,勞動力數量和用工成本都越來越高,加之機器人成本隨著技術的提高逐漸降低,專業服務機器人員工在餐廳、酒店、寫字樓等場景出現的數量也在增加。
在個人和家庭服務機器人中,掃地機器人是最被大眾熟知的,也是近兩年市場增速最快的機器人品類。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掃地機器人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94億元,同比增長19.1%。
“掃地機器人這種品類還是屬于技術快速迭代的階段,這時候一定是拼產品拼技術。但所有同行都在共同把整個市場做大,不是從競爭的角度出發,而是在研發和市場推廣方面持續投入。”科沃斯COO李雁對「探客Tanker」說。
在專業服務機器人中,配送和醫療機器人是目前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隨著疫情防控要求興起的無接觸服務需求,直接給配送機器人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基礎動力。
“機器人接入電梯云服務系統可以實現自主上下電梯功能,還能感知電梯擁擠程度,通過對接機器人商城可以實現各類物品的無人配送。在餐廳這種人來人往的復雜環境中,機器人需要強大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計算能力,搭載激光雷達、機器視覺、深度視覺等多個傳感器進行自主導航、識別障礙物和自主停靠配送等,在擁擠的餐廳中來去自如。”擎朗智能公關總監池曉敏向「探客Tanker」介紹。
從產業鏈來看,服務機器人的上游包括零部件、芯片、舵機等電子元器件供應商,中游則是系統集成商和組裝廠等制造環節,下游就是我們常見的家用和專業服務機器人的不同產品,這些有著各式細分功能的產品正紛紛流向對應的B端和C端用戶手中。
除了消費需求的推動外,政策端對機器人行業的促進作用亦不可忽視——目前,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機器人技術的研發和市場應用,《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和《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都曾提出要促進服務機器人的研發和產品化。
我國第三產業GDP占比正在逐年提升,2020年已達54.5%。隨著產業發展和人們消費升級的雙重推動,市場對服務機器人的需求呈現穩步增長。
因此,在服務機器人企業獲得巨額融資的背后,是國情、政策、社會需求的多重支撐。
服務機器人的春天在哪里?
誠然,行業趨勢的向好吸引了資金的涌入,而資金的涌入讓行業更具發展潛力。
IFR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個人和家庭服務機器人銷售額65億美元,2023年將達到121億美元,而專業服務機器人2020年銷售額為139億美元,2023年預計達到277億美元。
此外,中國電子學會數據顯示,國內服務機器人銷售額從2015年的6.4億美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22億美元。
據「探客Tanker」了解,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近5年的復合增長率為40%。隨著機器人技術的提高和服務機器人的消費認知加深,這個行業已經逐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在大眾消費生活中普及。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但機器人是一個技術難度很高的產業,即使有大量資金進入也無法保證能在預期的時間產生規模化的效益,如果不能迅速提升技術能力,待資金消耗完的那一天可能就是這個行業再次進入寒冬的時候。
實際上,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剛剛從初級階段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對企業來說除了追求技術能力,更要從不同角度分析用戶需求,抓住用戶心理。從B端用戶的視角來看,機器人成本越低,能提供的定制化服務越多越好。從C端用戶的視角來看,家用服務機器人的隱私安全是重點。
總之,一切高科技的商業化落地的前提都要從市場需求出發。
作為最接近消費者的機器人產品,服務機器人以細分功能切入垂直領域,專業服務機器人要以“租售+長期運維”的模式為商家提高工作效率,節省人力成本;個人和家庭服務機器人則要以“解放雙手”為最終目標服務用戶。
從目前來看,服務機器人取代人工勞動力的效果仍不十分明顯,不過,在政策支持、資金涌入、市場需求的多重作用下,服務機器人的“春天”已近在眼前。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