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主辦,主題為“促進即時配送新業態健康發展”的首期現代物流智庫論壇近日在京召開。論壇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賀登才主持。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貿易司副司長張江波出席并講話。來自國務院研究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信息中心、中國政府監管與公共政策研究院、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美團配送等政府部門、研究機構、院校、行業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參會。
即時配送是隨著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發展興起的現代物流新業態,是“雙創”活動深入開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涉及千家萬戶的“熱點話題”。在三年嚴峻疫情形勢下,仍然保持了30%左右的增長。
從發展意義看,即時配送發揮了促消費的“晴雨表”、保民生的“穩定器”和穩就業的“蓄水池”作用。參會代表重點就即時配送的地位作用及促進新模式、新技術、新業態健康發展等方面,分別從各自專業角度發表了看法,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建議。
張江波對本次論壇成功舉辦給予充分肯定,對中物聯協助政府為行業發展所做的工作表示衷心感謝。
他指出,即時配送是現代物流新業態,發展非常快。但是,現行治理體制與行業發展進程還不能完全適應。下一步促進行業健康發展需要把握以下重點——
一是要把握“三個導向”即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政策導向;二是要注意處理好“三個關系”即企業、配送員和消費者三者之間的關系;三是要做到“三個服務”即服務行業企業,服務即時配送行業,服務現代物流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他表示,即時配送行業需要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規范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牽頭研究制定綜合性政策文件,加強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進一步促進即時配送新業態健康發展。
賀登才在總結講話中指出,即時配送作為現代物流新業態,是現代物流新的增長點,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當前,國家重視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發展,即時配送政策導向更加趨向政策促進、創新驅動,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他認為推進即時配送健康發展,要重點關注以下六個主要問題——
一是明確地位作用,挖掘新業態產業價值;
二是做好輿論引導,形成正確輿論導向;
三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完善配送設施設備配套;四是切實解決通行停靠,配送員出入商務樓宇和居民小區問題;
五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協同治理新模式;
六是落實權益保障,提升從業者歸屬感。
他建議,為了更好穩定預期、促進發展,出臺政策應以支持促進、鼓勵創新、扶優扶強、健康發展為總基調,具體內容宜粗不宜細,宜快不宜慢,突出重點,先易后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副所長王青在“構建共治體系,促進即時配送發展”的發言中指出,即時配送對城市發展發揮了突出的功能作用,通過與新零售、新業態相融合,實現線上線下雙向互促創新。
由于即時配送涉及平臺經濟、電商零售、交通、安全等多方面問題,多維交叉的行業屬性易導致各部門各管一塊、各管一段,建議加快建立“1+1+N”的共治體系。
第一個“1”即形成政府部門間的協調機制。
依托全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成立即時配送工作專班,形成政策協調機制、明確政策導向、合理確立部門監管職責和邊界。考慮到監管增加成本和行業促進導向,建議不設立主管部門,更多是牽頭部門。
第二個“1”指行業協會圍繞標準、信用、信息共享、從業人員職業培訓等方面加強行業自治。
行業協會牽頭構建即時配送行業自治機制,引導行業自律。“N”指即時配送市場主體通過加強和完善內控制度實現企業自律。市場主體加強內部合規建設,提供社會監督渠道,重視社會評價監督,加強企業自律。
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于鳳霞在“從平臺經濟治理趨勢看即時配送行業發展”的發言中指出,
即時配送平臺作為數字經濟新業態發展的載體,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多的數字化基礎設施作用。即時配送是基于網絡平臺的新業態,對于未來經濟的影響不僅體現在配送服務領域。
物流和商流密不可分,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將推動傳統零售業由到店消費、延遲需求滿足向到家消費、滿足即時需求轉變,有可能會重塑零售等服務業態,甚至不斷催生出新業態和新模式。
即時配送的業態創新、模式創新正在倒逼商貿流通等加快轉型和升級,這些變化也使得制度建設相對滯后等問題更加凸顯。
另一方面,隨著數字化消費場景日益廣泛的滲透,人們對消費即時性需求的增長,即時配送業態的發展更加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引導和規范即時配送行業健康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需要加快構建由政府部門、平臺企業和社會組織等不同主體參與的協同治理體系,科學認識和充分發揮資本對新業態發展的積極作用,明確和壓實各方責任,共同推動行業規范健康發展。
浙江省新型重點專業智庫中國政府監管與公共政策研究院陳松博士在復雜組合業態的分類協同監管機制的發言中表示——
即時配送領域的治理體系正處于從細分割裂向統籌整合轉變,即時配送發揮平臺經濟的整合城配和本地生活的細分領域運力,提供一體化服務,聚合提升效率。
即時配送應當以激勵性規制為主,給予平臺在研發、資源和政策方面支持,更大范圍更廣領域的整合。
要進一步放松準入管制,降低交易成本,建立分類協同監管機制,從處理好“四大關系”著手,即處理好即時配送平臺定性與《電子商務法》之間的關系,處理即時配送與行業法律法規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分階段(環節)管理與分業態管理的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平臺自營和他營之間的混業經營之間的關系。
在此基礎上,加大政府間職能統籌協調,適應即時配送在新的階段的管理需求,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法學院丁皖婧博士在平臺經濟下靈活用工與傳統勞動保障制度的矛盾與出路的發言中指出——
目前靈活用工關系無法等同于標準勞動關系,傳統勞動保障制度基于標準勞動關系,由此產生了最基本的矛盾。
針對勞動保障制度的矛盾,司法應對是以確認勞動關系作為勞動保障前提的,現有的靈活用工關系無法完全滿足標準勞動關系的認定標準,這是即時配送等靈活用工為主的新業態面臨的挑戰和問題。未來在立法過程中,一定程度上解決靈活用工權益保障問題。
但是制度設計也要考慮制度成本問題,建議盡量以合理分擔成本的方式,爭取更多參與方的認同和參與,發揮平臺自治作用,引導行業自律。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研究室主任、中國物流學會副秘書長周志成在發言中指出——
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即時配送市場,是疫情下為數不多的保持高速增長的行業之一。
隨著即時配送高速發展,暴露出一些突出問題。他建議建立協同治理機制,依托全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建立由發展改革部門牽頭,會同交通、郵政、商務、市場、公安等部門的協同監管機制,做好部門間職能分工與協調。
發揮平臺自治作用,推進政府和平臺合作,提升數字化監管水平。強化行業規范自律,完善社會監督,建立完善政府主導、平臺自治、協會自律的協同治理模式。
他指出,下一步政策出臺要平衡好發展與規范的關系,要以發展為主,努力創造有利于即時配送健康發展的營商環境,以規范為輔,積極做好權益保障與風險管控。
同時,要發揮平臺技術創新優勢,合理引導資本擴大投資。此外,要強化政策一致性評價,盡量避免不確定或尚未有定論的政策因素干擾,避免傳達不合理信號,影響平臺正常經營。
美團配送等企業代表參與討論時指出,即時配送作為新業態,市場發展在前,立法規范在后,需要在促進發展中解決問題,需要政府、協會、企業加強協調溝通,爭取在有關問題上形成共識和解決方案,更好引導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下一階段,即時配送企業在解決就業、應急保障、擴大內需等方面將進一步發揮社會價值。《“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中多次提到即時配送發展,相信在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下,即時配送行業將迎來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
參會代表就有關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在擴大內需戰略大背景下,對促進即時配送健康發展形成了共識。行業期待促進即時配送健康發展的綜合性政策文件盡快出臺。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