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十年評估工作發展情況
1.創新建立評估標準
標準是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總結。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作為中國唯一一家物流與采購行業綜合性社團組織,始終致力于用標準推動行業朝著標準化、規范化方向健康有序的發展,用標準引領廣大物流企業向服務一體化、全程化邁進,并向采購、貿易、金融延伸,積極倡導物流企業與制造業,商貿流通、金融業等行業融合發展。從2005年開始,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依據《物流企業分類與評估指標》 (GB/T19680-2005) 國家標準,在行業內開展A級物流企業評估工作,從2005年到今天,A級物流企業評估工作已經走過了十年,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與全國各物流行業協會及廣大物流企業一道共同打造了“A級物流企業”這個行業內的金字招牌。可以說今天的國標宣貫會也是我們A級企業綜合評估工作十年的總結大會,我們要很好的總結過去評估工作的得與失,用全新的目光去展望未來。十年來,A級物流企業評估工作作為物流行業內的第一項綜合性評估,經歷了從無到有、持續壯大的發展過程,我們在工作中摸索前行,逐步健全工作制度,加快完善評估網絡,建立起了政府推動、企業參與、市場認可的良性機制,目前A級企業評估的范圍已經涵蓋了大陸區域內的所有省份,A級企業的數量已達3500家。A級企業評估工作的行業公信力和影響力快速提升,有力推動了行業自律和規范發展。在十年的評估工作中,行業里涌現了一批大力宣貫國家標準,積極參與評估工作,努力推動本地區、本行業物流企業積極踐行國家標準、規范發展的先進個人代表,他們是行業評估工作的領軍人物,是國標的推動者,更是眾多物流行業協會在評估工作崗位上辛勤工作審核員的代表,今天借此機會我們將對審核員隊伍中的先進代表進行表彰,這是行業對物流評估工作的肯定,也是對各位審核員的辛勤勞動的認可。
進入新時期,特別自國務院頒布《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惠及物流產業政策,極大地推動了物流業發展。隨著物流產業轉型升級的步驟在不斷加快,企業經營模式創新、服務創新的熱情在不斷提高,物流業與制造業、流通業和金融業等多業聯動進一步深化。物流金融創新業務中動產質押、監管質押融資已經成為廣大企業尤其是眾多小微企業獲取業務發展資金、改善融資渠道的一個重要手段,據統計,至2014年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22.86萬億元,同比增長14.3%。在這項業務蓬勃發展的同時,由于行業標準的缺失和市場秩序規范、規則滯后再加上信息不對稱等諸多因素,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如華東鋼貿案、青島銅事件等種種不應該出現的現象,這已經成為行業永遠的痛。為規范物流市場,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促進金融信用體系建設和維護國民經濟的發展與穩定,中物聯依據《質押監管企業評估指標》、《擔保存貨企業服務規范》國家標準在行業內開展了擔保存貨與質押監管企業評估。此項工作自2014年開展以來,得到了各地物流企業以及金融機構的廣泛認可,到目前為止,全國已經有半數以上的省市開展了此項評估,目前正呈現出不斷放大的趨勢。
2014年10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印發《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的通知,在通知中明確了“物流業是融合運輸、倉儲、貨代、信息等產業的復合型服務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對于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國民經濟競爭力和建設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意義。”規劃中還明確指出要構建“運轉高效、規模化、現代化的跨區域冷鏈物流配送服務體系。”這為中國冷鏈物流企業在新時期的轉型升級指明了發展方向。據中物聯冷鏈委發布的《2015中國冷鏈物流發展報告》顯示,2014年冷鏈需求市場規模達到11200萬噸,2014年全國冷庫總量達到3320萬噸,折合8300萬立方米,與2013年2411萬噸相比增長36.9%,2014年新增冷藏車2.07萬輛,總保有量接近8萬輛。2014年冷鏈物流百強企業冷鏈業務收入達到150億元,比2013年增長36.4%。以上數字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良好的發展勢頭。
但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雖然我國冷鏈物流產業在近幾年得到快速發展,但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以2012年為例,美國、日本的人均GDP分別是我國人均GDP的8.2倍、7.7倍。美國、日本的人均冷庫量分別是我國人均冷庫量的6.5倍、4.2倍。在冷藏載貨車方面,我國冷藏車近8萬輛占全國載貨汽車總保有量0.3%,美國是20萬輛占本國總量1%,日本是18萬輛占總量2%,法國是3萬輛占1%,德國是4萬輛占2%。為維護冷鏈物流行業來之不易的成果,加強食品衛生安全保障機制,中物聯從今年初開始,依據《物流企業冷鏈服務要求與能力評估指標》(GB/T 31086-2014)國家標準,在行業內開展冷鏈物流企業星級評估工作。為保證此項工作的順利進行,我們不斷完善了冷鏈評估工作的機制體制建設,到目前為止,行業內首批冷鏈物流企業已經通過了評估。
2.穩步推進評估工作
依據《物流企業分類與評估指標》國家標準和物流企業綜合評估的相關制度,從2015年3月開始,第二十批A級物流企業評估共完成A級物流企業評估335家。其中,5A級企業18家;4A級企業115家;3A級企業139家;2A級企業53家;1A級企業10家。與此同時,A級物流企業復核工作繼續開展。同期通過復核的企業390家,升級的企業38家。至第二十批評估結束,十年來我們共完成通過了二十批3500余家A級物流企業評估。其中5A級企業214家;4A級企業1177家;3A級1525家;2A級548家;1A級47家。各地評估辦認真做好組織、推薦和評估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績。在2015年上半年的評估工作中,全國各地方評估辦均有不同程度的進展,其中累計推薦評估20家以上企業的評估辦有3家,分別是江蘇41家、浙江30家、福建22家。在推薦評估1A和2A級企業方面表現突出有5家,分別是贛州10家、江蘇9家、寧波8家、浙江和四川各6家。在此,對這些取得良好成績的評估辦給予表揚。
2015年,在擔保存貨及質押監管企業評估方面,伴隨著國家標準《擔保存貨第三方管理規范》(GB/T 31300-2014)的正式實施,我們對質押監管企業評估的系列文件進行了補充和調整,重新制定了一套新的評估標準體系和擔保存貨管理及質押監管企業評估工作系列文件。并順利完成了一批共計20家擔保存貨管理及質押監管企業的評估,其中達到AAA-級企業12家,AA+級企業6家,AA級企業2家,AA-級企業1家。截至本批評估結束,我們累計完成了72家質押監管企業的評估工作。
從2015年7月1日冷鏈國標實施以來,我們依據國標完成了首批冷鏈物流企業星級評估,共評出星級冷鏈物流企業13家,其中五星級企業8家(倉儲型1家、運輸型1家、綜合型6家);四星級企業2家(均為倉儲型);三星級企業3家(三種類型各1家)。
十年來,中物聯依據國家各類標準積極開展各項評估工作,評估的權威性已經形成,嚴謹的工作作風、完善的評估流程、嚴格的工作紀律已經成為行業公認的資質評估,A級企業評估工作的服務價值已經形成,成為企業提檔升級的有力推手和政府部門推動物流業發展的重要抓手。
總結過去十年評估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是各級政府部門支持評估工作。目前,有明確的規劃引導、政策支持的各級政府部門越來越多,政策力度越來越大,范圍也越來越來廣。對A級企業的優扶政策正由省級向市縣延伸,全國包括上海、河北等半數以上省、直轄市,30多個省、市、自治區,沈陽、杭州、廣州等60多個市縣區等各級地方政府紛紛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很多地方政府提出了培育A級物流企業的數量目標,并寫入政府的年度工作計劃或行業規劃,要求地方物流主管部門加大培養力度。A級物流企業的數量、規模逐步成為衡量地方現代服務業、物流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
二是企業認同和參與評估工作。A級企業評估工作的服務價值已經形成,企業參與評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提高。評估工作正在由政府宣傳、行業組織推動向企業自覺申請轉變,自去年以來,申請加入A級企業隊伍的大型企業集團的數量越來越多。一批港口類、交通系統的企業逐步向A級企業國家標準靠攏,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集團實施全系統參與評估,象中國鐵路總公司旗下的18個路局外加3大專業運輸公司,全國各省市的郵政速遞物流連同中國郵政速遞物流總公司一起進入了A級企業行列,還有一批沿海、沿江的港口企業如大連港、連云港、福州港、珠海港、武漢港等樞紐型企業也加入了A級企業隊伍,還有包括順豐、德邦、國藥、九州通等優秀企業都是全系統進入了A級企業行列。這些企業參與A級企業評估更加看重評估的過程,對照國家標準通過評估幫助企業開拓了視野、找到了存在的問題、明確了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A級物流企業評估也得到了物流需求方、金融機構等的認可。一些大型制造和流通企業開展物流招投標,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等都把A級物流企業資質作為必備條件之一,A級企業的品牌效應逐步顯現。A級企業評估工作逐步由政府推動向政府推動、企業參與和市場認可同步發展轉變。
三是評估工作網絡進一步完善。到目前為止,已在除西藏外的所有省市區和計劃單列市、部分省會城市建立了44個地方A級企業評估辦,另設2個專業評估辦、1個分評估辦和1個全系統評估工作組,全國評估機構已達48家,形成400多人的專業評估團隊。質押監管企業評估以及冷鏈物流企業評估也按照本行業的需求在有業務需求的省市設立了幾十家評估機構,可滿足物流企業評估需求。
二、物流發展形勢和下一步工作重點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緩慢,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加。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正處在調結構、轉方式的關鍵階段。受新舊動力轉換等因素影響,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今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推出了一系列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重大舉措,實現了經濟總體平穩發展。主要經濟指標趨穩向好,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達到全年目標線水平。中物聯發布的7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連續五個月處在榮枯線上方;服務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升至53.9,基本反彈至三個月前水平。當前,我國經濟正著眼于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雙目標”,著力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雙引擎”。這為中國經濟適應新常態,加快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提供了戰略方向。
隨著穩增長效應逐步顯現,我國物流業呈現穩中向好的局面。物流需求小幅回升,上半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可比增長5.7%,增速雖比去年同期回落3個百分點,但比一季度回升0.1個百分點,增速逐步企穩。物流成本低位增長,社會物流總費用同比增長4.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4個百分點。運行效率有所提升,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6.1%,比去年同期下降0.3個百分點。7月份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LPI)為52.2%,保持在景氣區間運行。
隨著調結構趨勢不斷增強,我國物流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從需求結構看,消費對需求的貢獻持續提升。上半年單位與居民物品物流總額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同比增長30.4%。與消費特別是電商相關的快遞業保持較快增長。上半年全國快遞業務量完成84.6億件,同比增長43.3%。從運輸結構看,貨運結構持續分化。鐵路貨運呈下降趨勢,上半年鐵路貨物發送量同比下降10.2%。公路貨運保持穩定增長,貨運量增長6.2%。水路貨運增速明顯放緩,貨運量僅增長3.3%。從市場結構看,市場集中度穩步提升。《2014年度中國物流企業50強排名》中,第50名物流企業業務收入為22.4億元,入圍門檻比上年提高2億元,一批行業領先企業不斷涌現。
隨著轉方式成為發展動力,我國物流業轉型升級速度加快。資本和技術雙輪驅動,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平臺整合、跨界融合,深刻影響和改變著傳統物流業態。戰略調整和組織變革頻度加快,兼并重組、聯盟合作,企業競爭力快速提升。物流業作為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加快與制造業、商貿業、金融業等多業融合,逐步向價值鏈上游延伸,打造一體化供應鏈,提升產業鏈的質量和水平。
隨著國家新一輪區域經濟戰略的提出,我國物流業布局調整有序推進。“一帶一路”強調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國際物流作為先導產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網絡布局加快落地。京津冀協同發展在交通一體化方面率先突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長江經濟帶規劃建設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為東中西協調發展奠定重要基礎。上海、天津、福建、廣東等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陸續獲批,自貿區在物流領域的探索和嘗試初顯成效。
隨著經濟“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我國物流業激發出新的活力。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具有互聯網特征的新型物流模式不斷涌現,互聯網思維加快改造傳統產業,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高效物流”生態體系加快建立。
總體來看,物流發展的趨勢是物流業總量增長放緩趨穩,結構調整持續加速,產業發展新動力逐步顯現,全行業面臨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式增長,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式增長轉型的重大抉擇,物流產業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今年是落實《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的第一年,也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各有關部門積極出臺政策,完善行業發展環境,為物流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國家“十三五”規劃的啟動,為我們提出了促進國民經濟長期穩定快速發展的宏偉目標,物流行業標準體系建設、物流評估工作將進一步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為此,我們應當認真分析形勢,牢牢把握機遇,積極應對挑戰,評估工作重點做好一下幾個方面:
1.我們要進一步加大國家標準的宣貫力度,把A級企業評估以及質押監管、冷鏈企業的評估的國標理念精髓通過各種形式傳遞給廣大企業,使之成為企業提檔升級的有力推手。
2.我們要進一步完善評估工作的機制體制建設,提高評估工作的效率、努力擴大評估工作的覆蓋面,建立退出機制和淘汰機制,培育一批具有良好專業素養,敬業愛崗的審核員群體,打造一個優秀的輻射全國的具備專業化評估水準的綜合評估平臺。
3.我們要在評估工作中,對評估數據的潛在價值進行深度挖掘。目前中物聯評估辦完成的各類評估企業已經到3000余家,通過對評估產生的海量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可以對物流行業發展的分析預測提供支持,反之可以用大數據為廣大A級企業經營、管理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務,這對全行業都有積極作用。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