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庫有諸多的評價參數,主要包括:
01建筑面積及各項參數
1)建筑系數
建筑物實際占地面積與庫區總面積之比,反映庫房及各建筑物在庫區內排列的疏密程度,以及總占地面積中庫房比例的高低。
2)建筑面積
倉庫建筑結構實際占地面積,用倉庫外墻線所圍成的平面面積計量,多層倉庫建筑面積是每層平面面積之和。其中,除去墻、柱等無法利用的面積之后稱有效面積,有效面積從理論上講都是可以利用的面積。但是,可利用的面積中有一些是無法直接進行儲存活動的(如樓梯),除去這一部分面積的剩余面積稱使用面積。
3)建筑平面系數
庫房使用面積與庫房建筑面積之比,用于衡量使用面積所占比例。
02影響倉庫面積的主要因素
1)貨物儲備量:
決定了倉庫的規模。
2)平均庫存量:
決定所需倉庫的面積,以一定時期內倉庫日常經營中實際庫存量的平均值核算,單位可用噸、立方米或托盤數。這個值可以反映倉庫日常工作量的大小。
3)倉庫吞吐量:
反映了倉庫實際出入庫的貨物量,與倉庫面積成正比。
4)貨物品種數:
在貨物總量一定的情況下,貨物品種數越多,所占貨位越多,收發區越大,所需倉庫面積也越多。
5)倉庫作業方式:
機械化作業必須有相應的作業空間。
6)倉庫經營方式:
如實行配送制需要有配貨區,進行流通加工需要有作業區等。
03其它技術參數
1)庫房高度利用率
貨垛或貨架平均高度與庫房有效高度之比,反映庫房空間高度被有效利用的程度。
2)庫容量
倉庫內除去必要的通道和間隙后,所能堆放物品的最大數量,可用噸、立方米或貨物單元表示,表示倉庫儲存能力,其大小決定了倉庫的建筑規模。
3)倉庫有效容積
倉庫有效面積與有效高度之積,用于描述倉庫立體的儲存能力和利用情況。
4)庫存周轉次數
年入庫總量或年出庫總量與年平均庫存之比。在年入(出)庫總量一定的情況下,提高周轉次數,可降低庫存的數量,減少倉庫有效容積的占用。庫存周轉次數越多說明資金周轉越快,一些經營好的倉庫可達到每年24次以上。當然,對于儲備性倉庫這不是一個重要指標。
5)出入庫頻率
倉庫出入庫貨物的頻繁程度,反映倉庫作業量的大小和作業速度的高低,其大小決定了倉庫內搬運設備的參數和數量,一般用噸/h、托盤/h、立方米/h表示。
6)利用率
倉庫面積利用率
一定時點上,存貨占用的面積與倉庫可利用面積之比。
倉庫空間利用率
一定時點上,存貨占用的空間與倉庫可利用空間之比。
單位面積的庫容量
總庫容量與倉庫占地面積之比,評價倉庫儲存空間利用程度。
庫容量利用系數
平均庫容量與最大庫容量之比,一般取平均值,用于評價倉庫經營情況和儲存能力利用程度。
7)效率指標
全員平均勞動生產率
倉庫全年出入庫總量與倉庫總人數之比,取決于倉庫的機械化程度。
裝卸搬運作業機械化程度
貨物裝卸搬運的作業量與總的裝卸搬運作業量之比。
機械設備的利用系數
機械設備的全年平均小時搬運量與額定小時搬運量之比,可用來評估機械設備配置的合理性。
除去以上參數,決定倉庫性能的還有:貯存物品的特性、托盤及其輔助工具的尺寸、倉庫的自動化程度、出入庫平均作業時間、倉庫約束條件(如運輸條件及地面承載能力)等。
倉庫設計之建筑要求
倉庫設計包括布置設計、建筑設計、搬運系統設計和公用設施設計。其中:布置設計指對建筑物、運輸通道等做出有機組合和合理配置;
建筑設計指根據倉庫的空間需求,按照經濟、適用、安全、美觀的原則,對建筑內容和結構進行設計;
搬運系統設計指根據相關作業需要,對貨物搬運的搬運單元、搬運路線、搬運設備等做出合理安排;
公用設施設計則是對電力、照明、給排水、通風、空調等公用設施進行設計。
在建筑設計方面,有以下要求:
1、基礎
倉庫基礎部分一般根據建筑物重量、地面耐壓強度及土質條件,采用預制混凝土樁或混凝土澆筑樁進行建造。
2、骨架
倉庫一般采用框架式結構,由立柱或墻壁等構成。柱間距和柱的位置,對倉庫的使用十分關鍵。
3、立柱
立柱是骨架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承載梁及屋頂等上層建設載荷的主要構件。但是,倉庫內如有立柱,會減少倉儲容量并影響裝卸作業,因此,應當盡量減少立柱的數量,同時權衡其對倉庫堅固性的影響。
4、墻壁
包括內墻和外墻。
內墻應按照建筑物防火要求設防火墻。防火墻的中間部分要設有通路,必須通過防火門在各區域之間來往,使各個區域成為獨立的保管場所。
外墻(包括地板、樓板和門),必須采用防火結構或簡易的耐火結構,使用不燃燒材料。
5、屋頂
應當具有一定的坡度,一般可采用鍍鋅鋼板、石棉瓦、帶色鋼板等材料,且必須使用阻燃材料。
6、地面
倉庫地面的結構主要應考慮耐壓強度,一般平房倉庫為2.5-3噸/平方米。
地面的承載能力是由保管貨物的質量、所使用裝卸機械的總重量、樓板骨架的跨度所決定的。地面要采取防止磨損、龜裂及剝離的施工方法,除特殊情況外,最好用噴射混凝土和抹板加工。
另外,地面要有良好的防潮措施。對于儲存易燃品的倉庫,應采用柔性地面層,防止產生火花。
7、出入口
倉庫出入口的位置和數量是由建筑的主體結構、進深長度、庫內貨物堆碼形式、通路設置、出入庫頻率、作業流程等因素決定的。多數情況下,每1000-1500平的面積,設4個出入口。
出入庫口尺寸的大小是由貨車是否出入庫,所用叉車的種類、尺寸、臺數、出入庫頻率以及保管貨物的尺寸大小等因素所決定。普通倉庫出入庫口的寬度、高度尺寸一般為3.5-4米。當貨車進入庫內時,出入口的有效高度為4米,有效寬度為4米。
如果貨車不能進入庫內,有效高度上限為3.7米,有效寬度上限為3.5米。
另外,防火墻的開口、高及寬均為2.5米;庫內墻壁開口處的尺寸,是由叉車高度、寬度、以及貨物尺寸、人行通道尺寸所決定的。
出入口的開啟方式可使用拉門式、開啟式及卷簾式三種。
8、窗戶
用于采光和通風,主要種類有高窗、地窗和天窗。倉庫為了防盜、防漏雨和排水,一般只采用高窗。
9、房檐
一般在出入庫口外側設置房檐,作用是遮擋雨雪,以保證在雨雪天能正常進行出入庫作業;
另外,房檐之下還可以在出入庫時臨時放置貨物,寬度一般在4米左右。
10、層高
理論是越高越好,但實際上受貨物所能堆碼的高度、叉車的揚程、貨架高度等因素限制。
單層倉庫,所以準備層高至少9米。
倉庫區域規劃
在確定了倉庫建設的基本要素后,需要對其中的區域進行大體的劃分。
倉庫總平面一般可以分為倉儲作業區、輔助作業區和行政區3大部分。
1、倉儲作業區,包括庫房、貨場、站臺以及加工、整理、包裝場所。
(1)進貨區
卸貨、清點、檢驗及卸車后未清點貨物暫存場所。
(2)加工區
對到貨進行簡單處理的場所,在這里貨物被區分為直接分揀配送、待加工、入庫儲存和不合格需清退等幾種,分別送往不同的功能區。同時,貼條碼、改包裝、稱重、貼價格標簽等也在加工區進行。
(3)儲存區
是倉庫中最重要、面積最大的區域,主要用于貨物的存儲和保管,通常配有多層貨架。
一般情況下,如果空間足夠大,儲存區可分為補貨區和揀貨區。
揀貨區用于進行貨物分揀;補貨區用于存儲量大的商品,當揀貨區某些貨架清空時(或貨架上商品達到最低量時),由補貨區補充貨物到揀貨區。
另外,在儲存區角落應分隔出一定的區域,用于存放危險品,或需要其他特殊處理、要求特殊保管條件的貨物。
(4)裝箱區
用于揀貨后的裝箱、復核、貼發貨標簽(如易碎勿壓等)的場所。
(5)發貨區(集貨區)
已打包商品粘貼物流條碼(或標簽)、暫存等待裝車的場所。
(6)退貨區
存放等待處理的積壓退貨、索賠退貨,以及進貨時殘損、不合格或需要重新確認等貨物的場所。
(7)廢棄物處理區
對廢棄包裝物(如塑料袋、紙袋、紙箱等)、損壞商品(含過期)等進行清理或回收復用的場所。
2、輔助作業區,包括動力間、車庫、工具設備庫等,為主要業務提供各項服務的場所。
(1)設備存放及維修區
存放配送車輛、叉車、托盤等設備及其維修(如充電等)工具的場所。
(2)配套設施區
包括變電室、配電室、工具間、雜物間、主要通道、輔助通道、電梯間、樓梯間等。
(3)其他區域
包括等待裝貨或卸貨車輛停放用的臨時區域、車輛移動用空間(轉彎、倒車等)、庫外道路、停車場、站臺、環境美化綠化區等。
3、行政生活區,由辦公室和生活場所組成,一般采用集中式布置,規劃在倉庫的主要出入口處并與倉儲作業區用隔墻隔開。
(1)辦公區
包括辦公室、會議室、計算機作業室、警衛室等。
(2)活動區域
包括休息室、吸煙室、洗漱間、餐廳、廚房、宿舍等。
“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裝備企業的全球化發展 01月01日 08:00
解讀汽車物流全局數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數據與智慧物流”專題報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 12月11日 16:35
供應鏈協同、互聯網+,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十個方向! 01月11日 10:42
預判:2018年,中國快遞十個可見趨勢 02月28日 11:16
2018年關于零售的18個趨勢 03月27日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