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有人說,上一個十年是新能源的十年,下一個十年是 AI 的十年,不知是否正確,但是,近幾年,賽力斯有幸成為華為的汽車智選伙伴,借力華為智能技術加持,確實火了一把,從寂寂無聞的小廠,一躍而進入新能源第一梯隊,然而,近日的一則通告——賽力斯收購問界,卻讓人擔心其未來的發(fā)展,這也讓人們對智能汽車的未來產業(yè)諸多思考,在不久的將來,智能汽車的發(fā)展情況是怎樣呢,能否出圈呢?
一、曾經風頭勁
造車不易,既便是新能源汽車,也有許多企業(yè)倒在路上,更有不少企業(yè)陷入困境難以自拔,如威馬汽車,如高合汽車……
何小鵬說,很多汽車人是在做生意,不是做技術創(chuàng)新,賽力斯呢,也做生意,也做創(chuàng)新,不過創(chuàng)新是借力,借華為的力,利用華為領先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形成爆款,領先業(yè)界。
賽力斯前身是小康股份,曾經生產東風小康、東風風光等品牌汽車,后來是華為智選車模式下的首家合作汽車企業(yè),該模式下,華為深度參與汽車的產品定義、設計研發(fā)、質量把控、營銷和用戶體驗、終端銷售等環(huán)節(jié),彼時,希望從汽車終端獲得營收增長的華為,幫助當時的“小康股份(賽力斯前身)”成功站上新能源智能汽車的山頭。
而華為,在問界這個車上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商業(yè)模式,并以此形成“智選車”模式,大舉進軍汽車行業(yè)。
華為加持下的賽力斯成為造車新勢力中一匹黑馬,2021年12月,華為和賽力斯共同發(fā)布AITO問界品牌,推出問界M5、M7、M9三款車型,其中M9的銷量甚至超越了同級別的奔馳和寶馬。
曾經處于困境中的賽力斯,借助華為的智駕賦能,一舉翻身,最新銷量數據顯示,AITO問界全系6月單月交付突破4萬,創(chuàng)歷史新高,今年1-6月累計銷量達到了18.1萬余輛,位居新勢力交付排行榜第二位。,
看擬紅紅火火,其實盈利情況并不理想,自2016年以來,賽力斯連續(xù)八年持續(xù)規(guī)模化投入智能電動汽車研發(fā),歷經四年虧損,才在2024年一季度實現首季經營性盈利,股價也沖破100元/股。
但是,形勢也不樂觀,作為曾經問界的銷量主角,問界M7的銷量在進入2024年后就呈現出下滑態(tài)勢,今年5月份其銷量僅有10181輛,和巔峰時期的動輒月銷2萬+甚至近3萬臺的成績相比差距巨大。
在6月份車質網的投訴排行榜上,問界M7還因車身共振等問題而成為當月投訴排行榜第二位的存在,可見,在汽車智能化的道路上,并非坦途。
近日,賽力斯收購華為持有的已注冊或申請中的919項問界等系列文字和圖形商標,以及44項相關外觀設計專利,收購價款合計25億元,問界品牌市場評估價為102.33億元,賽力斯以25億收入囊中,較市場價打了 2.5 折,似乎是穩(wěn)賺的事情。
華為表態(tài),將繼續(xù)支持賽力斯造好問界、賣好問界,然而,離開華為的問界,能持續(xù)以“智能”光環(huán)吸引消費者呢,值得思考,不少網友認為,脫離華為后,賽力斯在智能宣傳造勢方面會受很大的影響,在美譽度和知名度上再創(chuàng)新高同樣是個考驗。
不過,賽力斯作為重慶市的旗艦汽車企業(yè),擔負著重慶爭奪全國“汽車第一城”的重擔,得益于賽力斯等車企的銷量增長,2016年開始啟動汽車產業(yè)轉型的重慶,時隔10年,再次拿下“中國汽車制造第一城”的桂冠。賽力斯自然得到了政府的全力支持,2021-2023年,賽力斯獲得政府補助2.97億元、5.23億元、5.38億元。
政府看重賽力斯的是,作為新能源汽車領軍車企,為重慶本地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完善、產業(yè)資源協(xié)同奠定基礎,而不是專門重視其從華為那里獲得的汽車智能技術,其周邊布局了成熟的新能源車供應鏈生態(tài)圈,可實現關鍵重要部件集中生產。
從近日重組方案中也可看出端倪,賽力斯宣布重大資產重組方案,擬通過發(fā)行股份購買重慶國資持有的龍盛新能源100%股權,而龍盛新能源主要資產為超級工廠,是重慶市首個汽車制造行業(yè)的“黑燈工廠”,采用“四位一體”智能制造架構和智能終端,生產流程高度自動化,該工廠主要用于生產AITO問界M9系列等新能源汽車產品。
所以說,賽力斯的成功,不僅僅是華為汽車智能技術的成功,而是中國制造企業(yè)、科技公司、政府基金三方合力的成果,這一模式已被越來越多崛起中的新能源汽車之城復制。
近日,投資達40億元,小鵬收購的滴滴造車項目落地,何小鵬強調,推出的小鵬MONA M03擁有同價位最強智駕能力的方案,那么,小鵬此款車型憑借智駕優(yōu)勢,能否復制問界的成功,還不敢說。
二、現實出圈難
我國新能源車的發(fā)展無疑是成功的,不斷地創(chuàng)新帶來行業(yè)不斷被推高,不斷地走向深入,從而成為世界的領導者,于是在汽車制造業(yè)發(fā)達的西方德國,也得對中國新能源車禮讓三分,然而,智能汽車呢?
汽車市場上的產品越來越多,有高端的,有低端的,有做代步工具,有為身份地位的象征的,毫無例外地,都在營銷宣傳中貫以智能的概念,這或許是生意,也沒有什么錯,沒有生意做鋪墊,做技術的資金從哪里來?
智能是技術創(chuàng)新,然而卻是一條難走的路,能否驅動行業(yè)的革命性變革呢?恐怕很難,就目前來說,很多所謂的汽車智能技術其實都是實驗室的數據,無法真正地落地生根。
對于汽車智能技術,有擴大宣傳的嫌疑,于是智能汽車被推上了神壇,難怪大家拿放大鏡看它,于是關于智駕的任何事故,都被推上了熱搜,倒逼廠家表態(tài),于是有了理想高管無奈的回應:“任何工業(yè)品都有良率的問題,火箭都能發(fā)射失敗”,這看起來是對生命的漠視,其實是對大家對當前智能技術誤判的不滿。
賽力斯25億回購問界系列品牌,資本市場并不看好,7月3日開盤,賽力斯股價大跌,大多數觀點認為,本次交易對賽力斯將是重大利空,有人問,如果看好問界智能,為什么華為不愿意用賽力斯股份置換,賽力斯有能力持續(xù)規(guī)模化投入智能電動汽車研發(fā)嗎?
憑借智能汽車宣傳和雷軍的個人魅力,小米汽車的首次發(fā)布非常成功,然而,這不是智能汽車的成功,而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在近幾年的日臻成熟和中國制造體價比的巨大成功。
身在國外,也在造車的的賈躍亭發(fā)文表示,對小米造車的執(zhí)行能力和營銷能力表示了贊賞,但是,山寨文化、走捷徑模式和follower思維卻被很多人奉為圭臬,令人擔憂;對標、抄襲和淺層次的創(chuàng)新無法帶來根本性的技術變革和基礎科技超越,老賈的這番話,其實也是對小米所宣傳的智能汽車內涵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