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園區(logistics park)是物流活動的集中地,相當于是物流業的“工廠”。雖然在國家層面,有相關標準對物流園區有概念的界定,但看起來更像是一種理念,而不是嚴格的建筑群界定。所以,我們在實際中見到的物流園區千姿百態,不僅僅功能各有側重,就連名稱也極具個性。
同時,物流園區的建設也一直保持了一定熱度,從中物聯的調查來看,全國物流園區從2006年的207家增加到2018年的1638家,增長了近7倍。其中,在建和規劃的項目數量總體保持了增長的態勢。
那么,為什么我們國家總是不斷建設物流園區?
一
建設物流園區有什么用?
物流業的本質是一張軟硬結合的網,是由兩部分組成。
其一,公路、鐵路、航道、航路等硬設施與貨運班車、鐵路班列、船舶航線、飛機航線等軟服務相結合的線路。
其二,港口、機場、鐵路貨運站、物流園區等硬設施與貨物交付、倉儲裝卸、運力組織等軟服務相結合的節點。
物流園區是物流體系的節點中數量最大、覆蓋最廣的組成部分。我們國家第一個物流園區是深圳市平湖物流基地,這個項目建設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鹽田港、蛇口港提供后方陸域的集散支持。
可以說,物流園區是整個物流大網絡延伸到各個城市社區、產業集聚區的服務窗口,所以物流園區最基本的價值主要集中體現在作業邊際成本、采購尋源成本、貨物交付成本的優化控制,也是物流業規模效應、網絡效應的體現。
作業邊際成本。物流園區可以實現倉庫、停車場、叉車等資源共享共用,投入量少、利用率高,可以攤薄生產作業的變動成本。
采購尋源成本。物流園區集中了貨源、車源,是線下車貨匹配的主要平臺載體,在網絡貨運APP出現以前,物流園區的小黑板是物流一大特色。
貨物交付成本。物流園區是貨物倉儲、中轉、集散的主要場所,交易的達成和貨物的交付在時空上能夠保持同步,可以實現我們常聽到的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
二、推動物流園區建設的是什么?
有意思的是,大部分的物流園區并不是物流企業建設的。這在一定程度上說了,物流園區的價值不單單止于物流業務本身。總體來看,市場上物流園區有幾大建設主導力量。
一是地方政府。例如,各地的城投集團、交投集團等政府投資平臺,高速集團等基礎設施開發企業,以及各園區、產業園管委會。可以說,地方政府是物流園區建設最早和最主要的發起人。我們國家第一個物流園區——始建于1998年的平湖物流基地,就是深圳市政府規劃并主導投資開發的。
二是產業地產。例如,普洛斯GLP(新加坡企業,2018年由厚樸投資、高瓴資本、萬科、SMG、中銀投資等中國財團收購后退市)、嘉民Goodman(澳大利亞企業,中投集團擁有部分股份)、安博(美國企業,2011年安博和Prologis平等合并)、豐樹(新加坡企業)等外來和尚,萬緯VX、易商紅木ESR、寶灣(國有)、中國物流(國有)、宇培等本土企業,此外,平安、復星等也進入物流地產領域。接過地方政府接力棒的,正是這些產業地產商們。
三是物流企業。例如,順豐、深國際物流、傳化物流等物流企業。物流企業建設物流園區,更多地順勢而為,往往在業務成網、資金充沛的時機進場。
四是商貿平臺。例如,菜鳥網絡、京東物流、蘇寧物流等電商平臺,沃爾瑪、永輝等傳統零售巨頭,以及中糧、廈門建發等大貿龍頭。自2007年,京東開始自建物流起,電商平臺跨界物流已經不再是新鮮事。
其實在電商平臺之前,傳統零售、大宗貿易的龍頭企業早早地就開始布局物流,只是他們以自用為主,社會公眾影響力不廣。
摸清楚了物流園區是四大建設勢力,我們也不難看出,物流園區建設具有多重目的,在不同階段、不同視野下,物流園區承擔的角色和產生的價值也不一樣。
一、對地方政府來說,物流園區是土地資源的開發。
首先,我們需要意識到,園區經濟是我們國家經濟增長的助推器。建國初期,我們還是一個農業國(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后,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26.6%)。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的努力,這一比重到1957年上升到56.7%,初步建成了獨立的工業體系。
但舉國體制下的工業奇跡客觀上也造成了產業、城市之間的不協同。和國外產城融合不同,我們國家甚至有些城市是“先有廠、后有市”,所以我們的生產力布局都是在未開發的生土上進行。那么,園區經濟就是最佳載體。
物流園區也是園區經濟的一種,同時出于民生保障的考慮,配送型的物流園區也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地方政府建設物流園區大體上有兩方面目的。
產業配套。實體經濟的落戶,往往是需要良好的物流條件。地方政府為了吸引、留住產業,勢必要建設幾個像樣的物流園區。其中,也有部分城市把物流作為支柱產業,建設物流園區自然是情理當中。
土地財政。分稅制后,中央和地方財政“強干弱枝”,地方政府事多錢少,大部分城市主要依靠賣地的土地出讓金來滿足財政需求。2020年,全國賣地收入超過8.41萬億元,占全國財政收入的46%,占地方財政收入的84%。
物流園區的土地開發效益能夠產生一定收益,更重要的是,通常位于城郊的物流園區是市區內專業市場、貨運市場騰籠換鳥的載體,能夠置換出大量市區內的熟地,用于更高價值的商業開發。
二、對地產企業來說,物流園區是重要的不動產之一。
前些年,住宅類、商業類房地產逐步飽和并且發展受限,產業地產成為了地產企業主要的新賽道之一。2020年,全國營業性通用倉庫面積已超過10億平方米,其中立體倉庫接近30%。
從總量來看,絕對規模已經基本滿足物流需求。但從結構來看,供給質量與地區分布上還存在供求之間的矛盾。根據物聯云倉統計,目前高標倉(高標準倉儲物流設備)約占通用倉庫總面積的30%,總量仍然不足。
物流園區是產業地產的主要領域之一。產業地產是地產+產業的升級版。相比于工業地產,物流地產的產業門檻相對更低,并且和商業地產有天然的強聯系,大部分地產企業轉型成本不高。所以商貿物流園十分常見。那么,地產企業建設物流園區的動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租金收入。產業地產的商業模式可以歸結為四個字——投融管退。那么在地產的投融之外,還有產業的管退。
管理讓物流園區有了兩種盈利模式。其一,以優質物業服務為核心的地主模式,如整庫出租、按平方米收費;其二,嵌入物流業務,以快速物流周轉為核心流量模式,如運營增值、按業務量提成。不管是哪一種,物流地產都是重運營、重持續。
金融產品。作為不動產,物流園區很適合衍生金融服務。首先,作為載體和背書,物流園區往往面向物流上下游企業提供倉單質押、動產質押、保兌倉、開證監管等物流金融服務。
其次,物流園區盈利模式明確,現金流相對穩定,符合發行公募REITs的條件。這也為物流園區投資者提供了一條很好的退出渠道
三、對物流企業來說,物流園區是基本的生產設施。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物流企業更傾向于租、而非買,熱衷輕資產經營。不可否認,重資產運營帶來高負債,風險發生時容易出現資金緊缺、資產冗余的情況,而輕資產運營更加靈活地利用、調配市場資源,將固定成本轉化為可變成本,船小好掉頭,隨行就市。
但是,外部的環境變了。高速發展的經濟擴張期一去不復返,在遍地黃金的年代,沉沒成本低的輕資產經營可以更加靈活地抓取機會,謀求更大的利益。但在巖壁堅硬的礦洞,管控能力強的重資產經營方可破壁和砥礪前行。
關于物流輕資產還是重資產好,物流前瞻后續會有專門文章探討,這里先回歸主題,物流企業建物流園區可以總結為順勢而為。
業務支持。好的物流企業一定是網絡化的物流企業,那么就網絡節點布局就是發展的重中之重。我們國家有333個地級行政單位,包括地級市、自治州、地區。
物流企業要構建一張覆蓋全國、自主可靠的網絡,就須要在重要城市建設物流園區。另一方面,城市對物流用地的保障力度不夠,物流業時常面臨搬遷,轉移業務、形成一個穩定的場地,也成為物流企業建設物流園區的推手。
資本運作。在金融機構看來,物流企業是黑箱子,很難評估其信用、價值,除非物流企業有地。所以,出于融資、上市等考慮,建設物流園區進入部分物流企業的議程。
四、對電商平臺來說,物流園區是線下的場景平臺。
上游自建電商和電商自建物流需要放在一起看。從長遠發展來看,線上線下結合是必然趨勢,建設物流園區推動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四流合一,沒毛病。從短期競爭來看,物流已經成為電商平臺重要的護城河,比別人多走一步,有必要。
自2016年提出以來,新零售概念已經成為現實,“線上+線下+物流”發展已經逐漸成為標配。
同業競爭。電商很火,但從2014年開始,市場規模增速不斷下滑,市場容量、用戶流量已經逐步接近天花板。電商平臺追新、求穩并重,一邊探索社群電商、直播電商等新模式,一邊不斷構建、加固物流這條護城河。
跨界發展。消費需求越來越個性化、多樣化,現代商貿流通體系也更強調以人為本。實際上,社群電商、直播電商等新模式的核心,就是對人的感性觸達。電商平臺要構建有溫度的服務鏈條,這離不開物流。那么,電商平臺跨界物流,建設物流園區,自然成為完善產業生態的必要舉措。
三、未來物流園區還會熱嗎?
網絡上有過這樣的一個流傳:中國物流園區的平均空置率約60%。也有多次物流園區投資過熱的探討。但從發展結果來看,我們國家的物流園區保持了快速增長態勢。目前,我們國家人均倉儲面積為0.4平方米/人,而日本是4.0平方米/人、美國是5.4平方米/人。從這組數據就可以看出,我們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6月4日,財政部發文,2022年1月1日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等四項政府非稅收入,劃轉稅務部門征收。這是一個長期信號,土地出讓收入的繳納議價空間將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不斷壓縮、透明。在過程更加規范、全局更加統籌的情況下,不被待見的物流用地有望“守得云開見月明”。
長期來看,物流園區還有一定的增量投放空間,并且在地區分布、功能調整、數字改造等方面還有大量的存量改造需求,物流產業地位不斷提升,物流用地環境更有保障。
綜合判斷,物流園區還是會保持余熱,但這肯定是一個總量增長、結構調整并行的淘汰出清過程。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