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聯網萬聯網—產業數字化及產融創新的智慧服務平臺,十余年為該領域提供品牌營銷、會議活動、培訓研學、報告咨詢、業務鏈接等服務。關注我,帶你解讀行業政策、聆聽專家觀點、學習標桿案例等,聯系李女士19168536275,領直播回放或行業最新資料包
2025年8月14日,中國重工(601989.SH)公告正式向上交所提交A股股票主動終止上市申請。此舉標志著醞釀近一年的中國船舶(600150.SH)換股吸收合并中國重工進入收官階段。這場涉及金額高達1151.5億元的交易,不僅是A股近十年來規模最大的吸收合并案,更是中國船舶工業“國家隊”深化整合、重塑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落子。
本次合并完成后,中國船舶總資產將超4000億元,營業收入超1300億元,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船舶制造上市公司。
一、 深化改革:專業化重組提升國有資本效能
此次合并是中國船舶集團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深化國企改革部署的核心舉措。根據2024年9月公布的《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換股吸收合并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暨關聯交易預案》(簡稱《交易預案》),中國船舶以37.84元/股、中國重工以5.05元/股為基準確定初始換股比例(1:0.1335)。經2025年4月利潤分配調整后,換股比例微調至1:0.1339(中國船舶37.59元/股,中國重工5.032元/股)。
兩家公司合并的核心邏輯在于破解同業競爭困局:
資源集約化:消除兩大上市公司在船舶制造領域的重復投入,整合研發、采購與產能資源。
資產證券化優化:剝離低效資產,打造總資產超4000億元、營收超1300億元的全球最大造船上市平臺。
治理現代化:統一管理架構為后續引入戰投、股權激勵等改革鋪平道路。
同時,監管進程也彰顯國家支持力度:2025年1月獲國務院國資委原則批復,7月4日通過上交所重組委審核,最終于8月完成終止上市申請。合并后存續公司“中國船舶”實際控制人仍為中國船舶集團,國務院國資委作為最終控制人地位不變。
2025年4月30日,中國船舶發布《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換股吸收合并中國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暨關聯交易報告書(草案)(修訂稿)》(以下簡稱《修訂稿》)提到,本次交易有助于推動存續公司內強質地、外塑形象,完善國有上市公司產業布局,提升資產質量和運營效率,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成為建設海洋強國的支撐力量。
二、完善產業布局:搶占綠色航運制高點
當前全球船舶工業迎來復蘇,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等指標持續改善提升,船舶制造企業迎來發展的關鍵機遇。與此同時,航運業的綠色轉型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2023年7月,國際海事組織(IMO)通過了“2023年船舶溫室氣體減排戰略”,調整“減排目標”,到2050 年左右達到凈零排放。至此,新能源船舶成為全球造船業競爭的新焦點。機構數據顯示,自2023年起,全球新船訂單中新能源船舶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趨勢,2024年這一比例已達到15%,預計到2030年將超過50%。
國家相關部門相繼頒布《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年)》等行業相關政策,瞄準現代航運等重點目標,著眼我國船舶工業轉型升級需求,全面推動船舶制造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數字化、標準化發展,提升重大技術裝備制造能力和質量水平。在此背景和形勢下,我國核心造船企業發展迎來了由大向強的決勝期、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創新開拓的關鍵期。
中國重工認為,對于目前的存量船舶,短期內無法迅速全部淘汰,針對現有船舶的能效提升是當前減排的關鍵路徑,主動力和輔助設備節能、傳動裝置系統優化、航程智能優化可以有效減少現有船舶的燃料消耗和碳排放。對于新建船舶,燃料替代則是實現長期減碳目標的關鍵策略,液化天然氣(LNG)、電池/混合動力、LPG、綠色甲醇和綠氨,以及利用這些清潔方案的雙燃料驅動船型將逐步成為替代市場的主流。
在此歷史機遇之下,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均為我國船舶制造行業的龍頭企業。本次交易能夠進一步整合雙方的優勢資源、充分發揮協同效應,助力存續公司抓住船舶工業轉型升級機遇,打造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業,成為全球造船業發展的引領力量。合并后的新公司也將承擔起更多的國家戰略使命,在推動新能源船舶技術國產化、提升我國在全球船舶工業綠色發展領域的影響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目前,中國船舶在大型郵輪建造領域已實現突破(首艘國產大型郵輪 “愛達?魔都號” 交付),在民用船舶的新能源應用研究上也有不少嘗試。而中國重工則在軍船動力系統、深海裝備領域積累深厚,其在船舶動力技術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望為新能源船舶的動力系統優化提供技術支撐。合并后,雙方在技術層面的融合將產生強大的協同效應。研發團隊的整合將使技術交流更加順暢,尤其在LNG 船、氫燃料動力船等高端新能源船型的研發上形成合力。
三、 提升全球競爭力:從規模第一到價值領先
中國船舶、中國重工合并催生的“巨無霸”業將徹底改寫競爭版圖:
規模碾壓: 手持訂單量全球第一,業務覆蓋研發設計至售后保障全鏈條。
利潤突圍: 通過集約化降本(預計降低綜合成本10%以上),彌補與國際巨頭近10個百分點的利潤率差距。
規則主導: 以完整產業鏈和超大產能為籌碼,參與全球綠色船舶標準制定,爭奪新賽道話語權。
當滬東中華的LNG船訂單排至2028年,當外高橋船塢接連駛出國產郵輪,中國船舶工業的整合已不僅是資本重組,更是一場面向深海的時代遠征。新集團承載的不僅是千億市值,更是中國從“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轉型的核心引擎——其利潤率的每一點提升,都標志著高端制造“虎口奪食”戰略的實質性突破。
尾聲:深海征途的新航標
中國船舶吸收合并中國重工,是以市場化手段深化國企改革的典范之作。通過消除內耗、聚合資源,新生的產業航母將肩負三重使命:
1、國家戰略支點: 強化海洋裝備自主可控能力,筑牢海洋強國根基;
2、產業升級引擎: 引領綠色智能船舶革命,搶占全球價值鏈高端;
3、國資增值標桿: 以持續創新和高效運營提升資本回報,打造央企高質量發展樣板。
這場重組不僅重塑了全球造船業的潮汐,更為中國高端制造業通過深化改革突破核心技術壁壘、實現價值鏈攀升提供了關鍵范式。當這艘4000億級航母鳴笛啟航,中國邁向深藍的征途已翻開新篇章。
新時代鞋服物流與供應鏈面臨的變革和挑戰03月07日 20:38
點贊:這個雙11,物流大佬一起做了這件事11月22日 21:43
物流管理機構及政策分布概覽12月04日 14:10
盤點:2017中國零售業十大事件12月12日 13:57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12月28日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