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遞行業曾經有一個說法:中國只有兩種快遞公司,一種是順豐,另一種則是其他。
不可否認,順豐曾經是國內當之無愧的快遞“一哥”。在最巔峰的2017年,順豐的凈利潤高達77億,而同一時期在A股上市的“兩通一達”三家公司的凈利潤合計也才59億,可見順豐在當時的“壓制力”到底有多強。
不過,伴隨著快遞行業的逐步見頂,市場開始進入存量博弈階段,順豐也不得不選擇“放下身段”向低價市場進軍。2019年5月,順豐上線“特惠專配”,正式切入低價電商件領域,并在一年后成立了主打加盟模式的豐網速運,在后來的運營中,順豐也是不斷地向特惠專配和豐網傾斜資源,試圖通過這兩項業務打開低價市場的大門。
然而幾年時間過去,雖然順豐投入的力度已經很大,但特惠專配和豐網卻并沒有太好的成績,而且順豐還因為布局低價市場而被拖下了神壇。根據財報顯示,自從2019年公開宣布進入低價市場之后,順豐的毛利率便逐步走低,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順豐的毛利率僅為12.49%,和2018年時17.92%的毛利率相比已經大幅下滑了7個百分點。
從現在回頭來看,順豐選擇切入低價市場,正是其衰落的開始?;蛟S是意識到短期內低價業務難有更大的進步,順豐在5月14日作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以11.83億元的價格,將苦苦經營了三年的豐網賣給了競爭對手極兔,而此舉也被市場解讀為順豐開始逐步放棄低價市場,選擇重走高端市場的老路。
兜兜轉轉好幾年,順豐又回到了原點。然而需要思考的一點是:如今的快遞江湖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快遞行業增長見頂、各快遞公司紛紛向高端市場競爭的大背景下,賣掉豐網的順豐就能重回巔峰嗎?
順豐陷入“左右互搏”
快遞行業,業務基本可以劃分為“時效件”和“經濟件”兩大類。
這兩項業務都不難理解,“時效件”追求的是速度,雖然價格比較貴,但速度夠快,主打高端快遞業務的順豐就是“時效件”領域的一哥;而“經濟件”則跟“時效件”恰恰相反,其追求的是性價比,速度就沒有那么重要了。
相較于“時效件”市場,“經濟件”主要針對電商市場。雖然競爭非常激烈且動輒就會卷起價格戰,但由于“經濟件”市場的體量非常龐大,任何一家快遞公司都不會錯過“經濟件”市場,行業龍頭順豐自然也是如此。
實際上,早在2013年的時候,順豐便以“標準件六折”的策略切入“經濟件”市場,但由于“經濟件”市場常年都在打價格戰,低價競爭導致順豐當年的凈利潤大幅減少了13.6億元,于是該計劃被緊急叫停;2019年,隨著快遞行業逐步見頂,市場開始進入存量博弈階段,順豐選擇再次切入“經濟件”市場,并在當年5月推出“特惠專配”服務。
這一次的“特惠專配”開展還算順利。為了能夠有足夠的競爭優勢,順豐不惜“賠本賺吆喝”,直接將電商特惠件的價格打到了6元以下,而降價的效果也是立竿見影——2019年10月,順豐的業務量增速提升到了48.5%;而且除了業務量快速增長之外,順豐還順利拉到了唯品會這個大客戶,可以說是收獲頗豐;2020年,主打“加盟”模式的豐網速運成立,王衛對外表示:順豐將開展雙品牌(特惠+豐網)運營的模式,持續提升電商件產品的競爭力。
2020年疫情的暴發,對正在大力布局“經濟件”市場的順豐而言猶如一股東風。根據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在大部分快遞公司因疫情暫停業務的背景下,維持經營的順豐在一季度完成業務量為17.2億票,同比增長77.14%,而同期,全國快遞業務量增速僅為22.5%。即便是到了通達系全面復工的4月,順豐的業務量依然保持了88%的增速。
然而,隨著“經濟件”業務的持續推進,順豐也開始遭到低價業務的反噬。上面的內容提到,“經濟件”追求的是性價比,為了推動“經濟件”業務的開展,順豐也不惜大打價格戰,利潤受到了明顯的侵蝕。同樣是在2020年第一季度,雖然順豐的營收達到了335.41億,同比大幅增長39.59%,但凈利潤卻只有9.07億,同比下滑了28.16%。
在利潤率數據方面,2018年還未進入“經濟件”市場的時候,順豐當年的毛利率為17.92%;但到了2022年深度布局“經濟件”市場的時候,順豐的毛利率已經下滑到了12.49%。從數據中不難看出,大力布局“經濟件”市場的順豐已經陷入了左右互搏的局面——雖然業務量有了,但毛利率和凈利潤都在持續走低。
最終,在大力布局“經濟件”市場的第三年,順豐無奈選擇退出——5月14日,順豐發布公告,將以11.83億元的價格將苦苦經營了三年的豐網賣給了競爭對手極兔,此舉也被市場解讀為順豐逐步放棄低價市場,重走高端市場的老路。
重回高端的“老路”
實際上,從順豐在4年前入局“經濟件”市場開始,其“經濟件”業務就注定很難成功。
和“三通一達”就是以“經濟件”業務謀生不同,順豐的“經濟件”業務更像是“時效件”業務的補充。在豐網剛剛上線的時候,王衛就已經提到“順豐只是利用剩余資源”做電商件,很顯然“經濟件”業務并非核心。
一開始,“經濟件”業務也的確是補充的角色。由于順豐的裝載率在此前只有50%左右,“經濟件”業務可以跟“時效件”業務共用同一個運輸網絡,順豐的運輸優勢得以發揮。然而,隨著“經濟件”業務的逐步壯大,“經濟件”業務和“時效件”業務已經不能再共用同一個運輸網絡,順豐的配送網絡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在運力不足的情況下,順豐的“經濟件”業務慢慢喪失優勢。剛開始時,順豐的“經濟件”業務主要優勢在于速度,但由于運力不足,順豐的“經濟件”業務很多時候比“三通一達”還要慢;而且,隨著“經濟件”業務的增多,本來是核心的“時效件”業務也受到了影響,很顯然“經濟件”業務已經打亂了順豐此前的節奏。
在這種情況,順豐只有兩個選擇——要么專門為“經濟件”業務開啟新的快遞網,要么關?!敖洕睒I務。
然而,開啟新的快遞網需要耗費巨大的資金,這相當于在內部再造一個快遞公司,而且“經濟件”業務的競爭非常激烈,如今“三通一達”基本已經瓜分了大部分的“經濟件”市場,由此來看順豐也只剩下關停這一選擇了。
然而,對于順豐來說,重新走回高端的“老路”其實也并沒有那么容易。根據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順豐的經濟快遞業務營收為255.5億,占收入的比例為9.55%,賣掉豐網只是順豐重新聚焦高端市場的開始,未來若繼續砍掉經濟快遞業務,那么順豐的營收必將受到一定的沖擊,好不容易才拿下的低價市場也將付諸東流。
從股價來看,市場和投資者對于順豐砍掉“經濟件”業務的選擇也并沒有太大的反應。據統計,在公告披露后的兩個交易日,順豐控股股價小幅下挫了2%,而拉長周期來看,截至5月22日收盤,順豐控股股價報收50.42元/股,和2021年2月的高點123.94元/股相比股價已經腰斬,市值則蒸發超過了3500億。
實際上,如今的快遞江湖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順豐想要借此重回巔峰困難重重。此前,順豐在高端市場幾乎沒有競爭對手,但如今“三通一達”都已經開始推出高端產品,像京東物流也已經開放了個人快遞業務,面對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的高端市場,很顯然順豐的“回頭路”并沒有那么容易走,賣掉豐網只是新挑戰的開始。
“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裝備企業的全球化發展 01月01日 08:00
解讀汽車物流全局數字化 08月16日 14:11
“大數據與智慧物流”專題報道 12月06日 14:24
2017年中國零售電商十大熱點事件點評 12月11日 16:35
供應鏈協同、互聯網+,中國制造業轉型的十個方向! 01月11日 10:42
預判:2018年,中國快遞十個可見趨勢 02月28日 11:16
2018年關于零售的18個趨勢 03月27日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