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板上的冰塊如不及時清除會直接影響船舶在風暴中的穩定性,嚴重時可能引發翻船事故,因此船體需配備額外的加熱與除冰設施。
2018年,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旗下舟山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為世界航運巨頭丹麥馬士基航運建造的3600TEU冰級集裝箱船首制船,目前中國還在上海和哈爾濱成立了研究建設核動力破冰船的機構。
從經濟性考慮,雖然北極航道可提供更短的航程,但由于需要特殊的船型和破冰支持,可能增加了單個集裝箱的運輸成本。如果北極航線全年通航,具有規模化,那么商用成本也會降低,目前往往是一艘破冰船只帶領一兩艘貨船組隊,成本還很。
在選擇傳統的航線與北極航道時,必須考慮到各自的運營特點,船只的大小和破冰需求方面,這些因素對于成本經濟性有重大影響。
大型集裝箱船利用規模經濟降低每個集裝箱的運輸成本,而且需要成熟的港口設施,傳統航道更適宜;較小的船型在破冰和航行上更為靈活和有效,適合那些追求快速運輸而非成本效率的特定市場或貨物。
也就是說,盡管北極航道在單個集裝箱的成本經濟性上可能不具有絕對優勢,但仍然存在特定的市場機會,提供差異化的小船快航服務。
目前,俄羅斯10510型“領袖”級核動力破冰船正在建造,如果下水,無論是海上作業的自持力還是破冰能力都達到了新頂峰,它的出現將為未來更大噸位的超級巨輪開辟更寬的北極航路。
目前國際海事衛星系統尚無法覆蓋北極航道中的全部地區,船舶的通訊與導航將主要依靠沿岸的無線電基站進行,而北極地區所特有的磁暴對于船舶通訊導航設備的影響很大,船舶在北極海域內發生失聯與迷航的可能性要高于其他海域。
北極地區涉及多個國家的利益和競爭,我國在參與北極航線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可能面臨復雜的地緣政治博弈和潛在的沖突,北極航線是大北極矛盾的交匯點和博弈主戰場。
近年來,有關國家圍繞北極航道管控權的爭奪日益激烈,環北極國家持續加大在北極的軍事存在,而美國和俄羅斯就是北極爭奪中的主要參與者。北極航線的開通將有利于實現俄羅斯西部和遠東地區的戰略對接,打破美國和北約同盟的地緣圍堵,實現國家安全的有效突破。
對中國海洋安全來說,減少對傳統航線的依賴,降低因政治局勢、軍事沖突等因素導致的運輸風險,增加中國海洋運輸的戰略選擇,保障中國從北極地區或通過北極航線獲取的能源資源的運輸安全,減少在傳統能源運輸通道上可能面臨的威脅。
結語:2023年,僅80艘船使用北極東北航線,其中約一半運力裝載俄羅斯液化天然氣,相比之下,同期途經蘇伊士運河的船只達到2.6萬艘,因此,北極東北航線的繁榮還很遙遠,但需從現在就開始努力。